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416期 >> 第A4版:文化
品茶赏花话谷雨
□聂难

  谷雨,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悄然为春季画上句号。农谚有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温暖的春风,温柔地将春天推向季节的尾声,宣告着谷雨节气的来临。
  在传统农耕文化里,“谷”与“雨”紧密相连,寓意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迅速回升,降水显著增多,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创造了绝佳条件,正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黄金时机。正如那句农谚所说:“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生动诠释了谷雨“雨生百谷”的含义。此时,随着天气转暖,人们室外活动增多。北方地区,桃花、杏花争奇斗艳,杨絮、柳絮漫天飞舞;南方则呈现出“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柳絮飘飞,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大自然以这些独特的景致,预示着暮春的到来。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品茶,无疑是谷雨时节极具特色的重要习俗。常言道:“清明见芽,谷雨见茶。”谷雨茶,又称雨前茶,特指谷雨当天上午采摘的新鲜茶叶制成的“二春茶”。相较于清明前的“明前茶”,谷雨时节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茶树经过冬季的休养生息,春梢芽叶肥硕饱满,色泽翠绿鲜亮,叶质柔软鲜嫩,富含多种维生素与氨基酸,使得春茶滋味鲜活浓郁,香气清新怡人。据采茶人所言,一年之中所产茶叶,谷雨茶韵味最为悠长。
  谷雨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云:“诗写梅花月,茶煮谷雨春。”诸多喜爱香茗的文人雅客,都留下了咏叹谷雨茶的优美诗句。唐昭宗时期的户部侍郎陆希声在《茗坡》中写道:“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晚唐著名诗人齐己的《谢中上人寄茶》则云:“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芳香寄,无来又隔年。”在轻雾弥漫、如烟似梦的茶丛中,翠绿鲜嫩的春山野茶数量稀少,诗人直至天色将晚,仍未能采摘满筐。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留下“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的千古名句。
  “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同样是谷雨节气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谷雨前后,天气逐渐变暖,北方地区百花盛开,而牡丹花在此时独占鳌头,因此,牡丹花又被称作“谷雨花”“富贵花”,进而衍生出“谷雨赏牡丹”的习俗。这一习俗绵延千年,早已成为人们闲暇时的重要娱乐活动。清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牡丹以其雍容华贵、端庄富丽的姿态,引发人们诸多美好的联想,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刘禹锡曾赞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人们心中,牡丹不仅是美丽的象征,更代表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寓意着家中富贵平安。直至今日,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地,依旧会在谷雨时节举办盛大的“牡丹花会”。人们置身花海,尽情游乐聚会,从那淡雅、悠长的花香中,真切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生活的美好。
  此外,祭仓颉、祭海、“吃春”、走谷雨等,也都是谷雨节气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但比习俗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节气规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智慧。它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帮助人们合理安排生活,更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持续观察世界、深入思考,从自然规律中不断提炼生活的智慧。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品茶赏花话谷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