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齐河太极拳非遗传承人管俊青——
“让更多人感受太极魅力”
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张欣欣

管俊青(中)示范太极拳要领


年轻人跟随管俊青学习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在齐河蔚然成风


  在齐河县的倪伦桥附近小广场,每天清晨都可以看见一位身着中式对襟褂、精神矍铄的女士,在她带领下,50名太极拳爱好者开启新一天的晨练。
  她就是齐河县杨氏太极拳非遗传承人管俊青,今年63岁。只见她时而舒展双臂如抱太极,时而轻盈转身似行云流水……从英语教师到非遗传承人,她用近20年时间,在百姓中书写着推广太极拳的新篇章。
结缘:从﹃偶然参演﹄到﹃沉迷其中﹄
  “对太极拳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管俊青回忆,2003年,她所在的学校文化节组织教师展演节目,从未接触过武术的管俊青被选中参加太极拳展演。管俊青自1981年入校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近35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当时就是跟着教太极的老师比画,没想到这一学就入了迷。”她回忆道。
  那时候练的也是国家竞赛套路,要说有什么变化,觉得身体确实更好了。当作健身的一个爱好,她和几个同样感兴趣的太极拳爱好者在2016年成立了“齐汇缘太极队”,最初只有十几人,主要是管俊青的同事和朋友。
  转折发生在遇见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付清泉。跟着视频练了几年国家五十六式太极拳的管俊青,在付清泉指点下首次窥见杨氏传统八十五式的奥义。
  此后,她通过线上视频教学和线下培训班,并多次自费参加全国各类太极拳培训,往返于北京、上海、邯郸等地,系统学习了传统杨氏太极拳,包括刀、剑等等。“以前在广场上自学,动作杂而不精。经过不断地走出去、请进来的精心习练研究,才明白太极拳‘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真谛。”管俊青说。提升:﹃用神用气﹄在学中悟、悟中求
  太极拳论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太极拳的柔,不是软,是身上隐藏的内气助推外形产生的内劲。“一招一式的背后都是用神用气的学问。”管俊青至今都在孜孜以求地学习提升自己太极拳的水平。“想学到招式的形很简单,但是深入内里就需要不断学和悟。”管俊青说太极拳博大精深,自己只能算是“沧海拾贝”。
  幸运的是,借助全民健身的东风,太极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齐汇缘太极队也从最初12人发展到200余人,培养出30余名技术骨干,在省市比赛中累计斩获十余个一等奖。
  管俊青带领团队开发“三步教学法”:先从最基础循环八式入手吸引群众,再通过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深化技艺。她的团队在其领导下不断增添新内容,推出了无极球、松身等,激发大家兴趣,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管老师是带着一起探索的精神教我们打太极拳的。”齐都花园小区退休律师王玉芝说。2018年,因腰椎间盘突出连上楼梯都困难的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太极队,她说:“管老师常和大家一起求证,探讨打拳的感受,教导我们学太极拳不能闭门造车。现在我对太极拳有了一定的领悟,身体也越来越好,爬楼利索多了。”如今,王玉芝的女儿也会利用寒暑假跟着练习太极拳,两代人同练太极拳成为小区一景。推广:古拳术焕发新活力
  3月12日,管俊青
  到洪州社区教学。她这次主要教的是循环式杨氏太极拳,涵盖从基本的起势、揽雀尾,到更复杂的倒撵猴、金鸡独立。课程中,不少要点被管俊青反复提及,比如在练习揽雀尾时,注意手掌的发力和身体的协调;又如在打出高探马时,重心的转移与腿部发力的一致性。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决定了练习者的整体表现。
  更加吸引人的是,她还在课程中穿插了许多补充内容,例如如何通过音乐来提升练习氛围,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与节奏能够帮助练习者更好地进入状态。此外,关于练拳时的健康管理、如何调整心态等方面也提出了专业建议,令参与者倍感受益,大家都说:“跟着管老师学太极拳,不光学到太极拳的形,更感受到了太极神韵。”
  “太极拳不仅是拳术,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管俊青看来,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她将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融入太极拳教学,通过分解动作、编创口诀等方式,让零基础学员更快入门。9年间,她走遍全县多个乡镇(街道),累计开展公益培训几十场,培训学员超过千人。
  管俊青的手机里存着400多个学员的联系方式,“随时有人问动作细节,有时候晚上接到视频求教,我就起来示范。”她笑着说,太极拳通过强调“以柔克刚”以及“动静相依”的思想,不仅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平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社会中传递出一种宽容、理解与合作的精神,她会一直为推广太极拳而努力。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更多人感受太极魅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