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305期 >> 第A4版:文化
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王瑶

  “说起妇女节,现在一般人只知道‘三八’节,谁都不会想到中国古代也有妇女节……这个节日就是中国的七夕节。”当代杰出的政论家、历史学家和杂文家邓拓先生在其杂文《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中如此写道。事实上,我国古代确实存在妇女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堪称古代的第一个妇女节。有人称元宵节为古代的狂欢节与妇女节的结合,这一说法颇为贴切。“正月十五大似年”,上元夜灯火辉煌,各类花灯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纷纷外出闹元宵。在古代社会,女性深受妇德束缚,大户人家的小姐更是深居闺阁,不轻易下楼。然而元宵节是个例外,女性不仅能走出深宅大院,还能在大街上彻夜观灯游玩。据《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可见,将元宵节视为妇女节,名副其实。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古代的第二个妇女节,又称“女儿节”。明朝沈榜《宛署杂记》中提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会为家中女孩佩戴石榴花,红艳的石榴花插在女孩乌黑的发丝间,显得格外俊美。有的人家还会精心编织,将鲜艳的花红绫线编成樱桃、桑葚、葫芦、角黍等形状,再用五彩丝线串起,让女孩佩戴在身,女孩们被装扮得美丽娇俏,花枝招展地过节。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是古代的第三个妇女节,古人称之为“女儿节”,也叫“乞巧节”。众多史料都有“七月七夕为女节”的记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院中以乞巧。”七夕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织女美丽贤惠且心灵手巧,因此这一天女孩子们会向她乞求灵巧,还会进行穿针乞巧等游戏。七夕可说是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节,因为这一天还与情人节相关联,表明女性拥有追求爱情的权利。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古代的第四个妇女节,当时人们称其为“女儿节”。“女儿节”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大兴县志》:“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亦曰女儿节。”明清时期北京分宛平、大兴两县,由此可知京师已有重阳节为“女儿节”的说法。这一天,人们不仅有登高的习俗,古代还有父母迎接女儿回家吃花糕的风俗。清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也提到:“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
  其实,不仅古代有“妇女节”,现代也曾有过具有妇女解放深刻意义的妇女节。1936年3月8日,上海妇女救国会、基督教国际妇女会、学生联合会、文化界救国会等7个团体的妇女代表1000多人参加召开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大会,确定了“六八”秋瑾纪念日。
  我国古代的这些妇女节,反映了广大女性对自身权利的渴望与争取。如今的“三八”国际妇女节,不仅是女同胞们的节日,更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以及对她们为家庭、为社会所作贡献的肯定。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