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老屋的缝纫机
□杨瑞芳

  每次回老家,在老屋厢房墙角看到那台“上海牌”缝纫机时,心中无限感慨,莫名地亲切,想起当年母亲在缝纫机旁忙碌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在商品凭票供应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只有六七岁。那时候买一台上海牌缝纫机要160块钱,家里只有60元,为了借到钱,母亲买了二斤糕点,分别去舅舅家和小姨家各借了50元。买回来的那天午后,全家老少欢喜的场景像过年一样。父亲请了一位师傅帮忙安装,并教母亲操作。母亲看着装好的崭新的缝纫机,爱不释手,围着它看啊、摸啊,又怕摸坏了它。父亲也不停地问这问那,选择将它临窗安放,说那里“亮堂”,意思是临窗光线好,做活方便,不费眼神,实际上多少还有一点“炫耀”的意思。
  为了早一点还清欠下的100元钱,父母没日没夜地劳作,直到一年后才还清买缝纫机的欠款。
  在没有缝纫机之前,一家八口人的衣服,特别是棉衣棉裤和鞋子,基本上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只有少量外衣去国营缝纫店做。因为母亲会剪裁,一到年关,邻居都拿着布料来让母亲帮着做衣裳。那时,家中没通电,母亲白天要去生产队里劳动,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就摆开桌子,铺上布块,量量、画画、剪剪,费眼神不说,做活又慢。
  自从有了缝纫机,母亲笑容多了,做活也有了精神。左邻右舍原本自己会做衣裳的妇女也纷纷把布料拿来让母亲做。今天拿来一件,明天拿来一件,母亲呢,从不拒绝。每天我们半夜醒来,还总能听到缝纫机的响声。每当乡邻的衣服做好后,她们总要给母亲五毛、一元的,母亲从来不收。现在想起来,如果那时收费的话,也许我们家会很富裕。
  第二年的八月,母亲对我说:“二妞,你要上一年级了,妈给你做个新书包,要好好读书啊。”
  晚上,屋子里还是很闷热,母亲找出布料,给我量了上身的高度,准备给我做个书包。她坐到缝纫机前,开始忙活。不一会儿,一个带着翻盖的书包就做好了。母亲给缝纫机装上了红线,灵活地在书包的翻盖上缝出了一个红色的五角星。我在房间里背上母亲做的书包,蹦蹦跳跳,兴奋得很晚才入睡。
  后来,姐姐高中毕业了,母亲就手把手地教她做衣裳。自然,姐姐也成了母亲的帮手。听父亲说,进入腊月后,做衣服的乡亲多,母亲有时能干到凌晨三四点……
  随着我们姐弟就业、成家,母亲使用缝纫机的次数越来越少,只是偶尔扎双鞋垫,给开线衣裤扎边等,借此发挥它的余热。
  如今,缝纫机已不再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看到它,我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个年代,回想起一件件儿时趣事,回想起一生辛勤操劳的父母亲,我们姐弟四个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让父母度过快乐的晚年时光。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屋的缝纫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齐河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