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农业搭上“互联网+”列车是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备法宝。在我县,农产品频频“触电”,利用“大数据”拓宽销售渠道,融合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互联网,快速推动产业发展——
本报讯(实习记者 张衡)“俺这里通过微信平台、淘宝网店出售签子馒头。春节前后每天能往外出售40多箱10斤装的馒头礼盒。”近日,恩城镇西于村村民朱志建对记者说,“俺们农民也能搭上互联网的快车,用互联网来发家致富。”
签子馒头是恩城镇的特色馒头,但是之前由于信息、物流等方面的原因,签子馒头只能在当地及附近销售。互联网的兴起让签子馒头也搭上了这辆电商快车,产品远销济南、青岛等地,走向了更多地地方。
“其实,在我县,不仅仅是签子馒头,特禽、苗木、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已搭上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快车,由产品变为‘商品’。很多农民利用QQ、微信、电子商城等多种平台销售自家商品,尝到了新型营销带来的甜头。”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前些天,我通过我自己建立的山东省绿欣特禽养殖生态网成功的卖出了两万多只山鸡苗。这些鸡苗是河北省唐山市的养殖户通过互联网主动和我联系的。”谈到自己的特禽销路,家住前曹镇王社区毛孙村的张尚勇满脸自豪地说道。
张尚勇介绍,他的特禽电商之路完全是因为偶然的看了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播出的《致富经》栏目中的特禽养殖,“看到那个节目,觉得很好,就很自然的选择了相信互联网”。
万事开头难,打定主意后,张尚勇便开始忙碌起来。自己完全不懂互联网,便求网吧老板帮忙订第一批鸡苗;幼苗长大后,没有销路,他狠心花了5000多元买了一台电脑,平时他自己也努力学习,接着请德州的网页制作师帮他建了自己的特禽养殖繁育网站;网站排名靠后,销量不好,他又主动申请参加百度推广业务。坚持不懈的他,终于走出了自己的电商路。
渐渐地,张尚勇的特禽养殖场名气越来越大。现在,张尚勇的养殖场孔雀存栏已达5000只、种鸡2万多只,特禽种苗、蛋、成品均通过网上销售,年纯收入40万元。“电子商务的概念我搞不清,但没有网络就没有我的养殖场的发展。”张尚勇说。
据了解,我县的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现在已经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891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8家、规模养殖小区425处,成功注册的农副产品商标78件。
近年来,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使农产品的营销迎来了新的机遇。农产品要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农产品“触电”成为了必然选择。
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冗余环节,保证农产品更多的利润留给农户,我们加大力度,引导农产品用上洋气的互联网,实现农超对接新途径。”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我县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2013年,在全县电子商务发展的热浪之初,我县就组织了两期电子商务培训班,邀请阿里巴巴讲师就电子商务知识、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网络安全与电子支付等知识进行讲授。2014年,为加强电商人才的培育,我县根据各部门、各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全民创业电商知识培训”活动。参加培训人员达到两千多人,其中包括农民和个体户400多人,占到整个培训人员的四成。
商务局负责人介绍,电商平台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我县商务局积极搭建电商平台,带动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电商作为最后的“电商蓝海”,有跳跃式发展的潜力。这也将形成一个多赢的局面,农户、企业、电商各方都能获得利益,农户和企业获得的是增收,电商获得的是服务回报,而政府收获的则是当地品牌的树立和 “三农”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