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书春正在坐诊。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提起他来,人们总要津津乐道地竖起大拇指,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多年如一日的执著与坚守,成为村民的好医生,成为群众生命的“守护神”。他说:“解除病人痛苦是我最大的幸福”。他,就是扎根基层近40年的一名普通党员——县中医院医务科主任兼内科主任,丁书春。
记者 张娜 通讯员 赵鑫
“爱心大夫”:每年治愈病人6000余人次
“作为医生,我将尽最大努力抢救病人,挽回生命。”丁书春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30多年来,他不断学习和实践,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具备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治愈病人6000余人次。
他为内科规定了老年资医师定期坐门诊,提高门诊诊断符合率。而且他也以身作则,每年诊疗患者7000余人次,诊断符合率90%。丁书春对住院病人首倡“首诊医生负责制”,即收住院病人由首位接诊医师从住院到治疗全程负责到底。每年由他收住院的病人1000余人次。
作为科室负责人,丁书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早晚加班成为他的“家常菜”,别人正常班每天7小时,而他每天要工作9个小时以上。凭着精湛的医术,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不计其数,丁书春就利用周末时间为患者诊疗。
他还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建立了网络平台,对疑难杂症及时收集病例资料,定时与齐鲁医院专家视频沟通,使病人“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省级医院的诊疗技术。近3年来,有近百例疑难病患者通过网络平台与齐鲁医院的专家进行了沟通,收效甚好,患者也很满意。
“创新大夫”:精湛医术百姓赞
30多年来,作为临床大夫,丁书春不断创新,在临证辩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新出许多新疗法。丁书春还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的医疗技术培训,潜心治学,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著《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学》一部,获国家级实用型专利二项,救治了无数身患疑难杂症的患者。
基层医院农药中毒患者较多,每年都要抢救十几例重度农药中毒患者。呼吸机麻痹是导致患者再死亡的主要原因,起初只是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抢救成活率不足30%。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丁书春不断的翻阅资料,潜心研究,探索方法。终于找到了有效的的解决途径,总结出一套可靠的临床经验——及早行气管切开插管,再行人工辅助呼吸。采用气管切开插管行人工辅助呼吸后,再次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
丁书春还结合国内外资料,对“心肌梗塞前综合症”、“心肌梗死”、“脑梗塞”患者实行早期溶栓疗法,效果极佳。并对脑血管病患者引起的脑水肿,大胆采用血浆白蛋白与甘露醇,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多年来,近万名脑血管病患者在他的指导下得到康复。
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丁书春还总结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经验。根据中医冠心病为瘀中有虚的理论,对冠心病患者在采用西医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合用中药黄芪+生脉(或参脉)注射液治疗,使无数名住院患者得到康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在基层为常见病,根据中医理论血毒、血瘀、血虚和西医的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变态反应机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千余例,治愈率达90%以上。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后期合并肺气肿、冠心病,往往体质差,营养不良,由于长期机体慢性缺氧,易发肺性脑病,十几年来,对肺心病,肺性脑病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浆白蛋白治疗,取得显著疗效,使肺病患者苏醒快,恢复快,抢救成功率提高。
“严苛大夫”:三条“红线”杜绝灰色收入
在丁书春管理下的中医院内科科室,每名员工都知道有三条“红线”——“红包”“回扣”“吃请”,一经发现,无论数额大小,钱款一律没收,涉及人员予以处分。
芜杂的社会放大了复杂的医患关系,部分医生为了提成,开大方,让病员过度检查。甚至收取患者红包,接受患者“请客”。这些,在丁书春领导的内科是绝对不允许的。
清正廉洁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丁书春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大夫”,慕名前来就诊的百姓数不胜数。前些年不断收到患者的锦旗,后来,他认为这是对患者的浪费,近年来,他拒收患者锦旗,只要发现患者有送锦旗的念头,即刻帮患者打消。
勤苦习医、精诚行医,丁书春由此取得了丰硕的行医之果,而社会也给予他以崇高的职责和荣誉。丁书春连续多年被授予 “先进科技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职业道德先进标兵”。2004年6月被德州市人事局、德州市卫生局授予全市中医工作成绩突出“先进个人”,并获嘉奖。2010年3月获平原县“十佳医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