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木匠马正明:巧手掘金“抱团”富
作者:王斐特约
  来到王杲铺镇如若咨询木器加工,多数人会推荐永明木器厂。30多年来,马正明采用传统工艺制作木器,带领村民们“抱团”致富,成为当之无愧的带头人。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首旋律优美的《春天的故事》,令无数人陶醉。每当听到这首歌,马正明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正是这一年,借改革开放的东风,34岁的马正明同其他有志青年一样,投入到创业之中。“万事开头难。那时,点灯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儿,每到凌晨一点多钟,把木凳、八仙桌装上车,俺就深一脚浅一脚地推着小车出发了,等到了集市上,天还没亮,侧身往车上一靠,就睡着了。”马正明回忆说。
  那时,虽然做工不多,但一天也有七、八块钱进帐,收入相当可观。初尝甜头的马正明,毫无保留地把手艺传给其他村民。“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行业的发展不能单靠一个人。带上大伙一块儿干,有钱一块赚。”在他的帮助下,不到两年时间,附近村庄40余户农户从事木器加工业,规模空前。
  做工不图快,只求好,从一开始,他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用劣质木材做家俱,卖好价挣大钱,在当时行业内存在这样一种“潜规则”,但马正明坚持对木材“挑肥拣瘦”。常用的松木、榆木、槐木,糟的、劈的、裂的……他坚决不用。在选材上,他把大部分资金用来购买好木材,存放起来自然风干,这样的木材,做出来的家俱不拔不抽,耐用不变形。他的木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许多人慕名找到家里定做。
  在制作样式上,马正明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从七、八十年代时兴的台箱、八仙桌,到90年代的被琴、炕琴、大衣柜,直至后来的双人床、写字台、组合家俱……每一次变革,他都紧跟市场需求,细心琢磨,大胆尝试,打开市场后,再手把手教给其他加工户。“他就是俺们的‘领头羊’,跟着他干准没错。”同样干了30多年木器加工的付敬国,对马正明敬佩有加。1995年,他将厂子正式定名为永明木器厂,将厂里的30多名工人,分成六组,一组只做一种家俱,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进入新世纪,当地的木器加工户纷纷“跳槽”,转行干起了装修、木材运输、家俱销售等行业,专做木工的人越来越少。但老马却不改初衷,“社会发展了,分工越来越细,俺做不了别的,只能还干老本行,做个木凳、方桌啥的。”他半开玩笑地说。
  其实,有着多年市场经验的马正明,早就敏锐地洞察到,木工业被“忽视”,背后则蕴藏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当别人“跳槽”时,他却“招兵买马”,壮大加工队伍,还投资10余万元购进了木工多功能机床。“市场竞争激烈,俺降低利润,以产量占市场。”这回,他瞄准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用机器把木材制成半成品后,村民们领回家组装,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型加工厂。“这车半成品弄回去后,俺一家三口有弄槽的、有钉侧的、有组装的……五天就弄完,一天能挣二、三百多块钱呢!”村民王寿杰高兴地说。
  “多少活儿都能按时完成,因为俺有一支庞大的‘家庭式加工厂’。”马正明自豪地说。如今,八十多户农民与他签定了长期加工合同,户均年收入7万余元,业务拓展到衡水、济南、德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
记者 王斐 特约通讯员 董克礼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木匠马正明:巧手掘金“抱团”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