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强农固本“仓满粮”
——我县连续两年荣获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作者:张崇熙
  □记者 张崇熙 通讯员 郝淑静 王志军
  12月22日,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我县继2011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之后,再获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近年来,我县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始终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种植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展露新姿。今年,我县在连续9年增产的高起点上,又实现了粮食生产 “十连增”,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进程中,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政策 “保驾”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升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之根本,是社会和谐稳定之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和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政策帮扶和政策落实力度,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创造了基础。
  “这几年,农民得到补贴的品种、范围和规模在不断增多。”说起支农惠农政策的好处,张华镇小张村村民张振坤如数家珍, “现在种田国家不但不收钱,反而还给钱”。今年年初,张振坤主动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在村里承包了十几亩农田,时隔几年后,再次当上了地地道道的 “农民”。
  我县高度重视惠农补贴政策落实,把落实粮食生产政策作为推进粮食生产的重要环节来抓,让农民群众体会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真正调动起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亲自挂帅,吸收农办、农业、畜牧、林业、蔬菜、财政及各乡镇镇长为成员,农业局、财政局和各乡镇配合,把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及时落实到位。据统计,自2004年我县开展粮食直补以来,共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41408.66万元,落实小麦、玉米良种补贴资金6032.6万元,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了全县粮食单产、总产不断增加。
科技 “支撑”确保粮食生产稳产增产
  “粮食高产靠的是科技,农民持续增收离不开科技种粮。”县农业局局长曲学文说。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 “科技兴农”、 “科技引领”、 “科技富民”等一系列富民战略,以科技为先导,有效助推了优质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为搞好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我县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连续3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项目,对所辖13个乡镇农技站进行改革,新建6个区域站。每个区域站配备80—1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提升基础条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选聘100名农技指导员,通过重新核定编制,实行全额预算管理,解除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遴选示范户,通过对科技示范户的集中培训、分户指导,提高了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农民科学种粮水平,为粮食大面积持续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统计,今年以来,县农业局共举办培训班50多期,培训指导50000多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50000份,为粮食高产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项目 “强基”农业产业规模快速膨胀
  11月27日,我县2010年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旱能浇涝能排”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项目给项目区内百姓带来的最大实惠,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全县粮食增收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我县坚持以群众增收为目的,以农业项目为载体,以实现吨粮县为目标,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近年来,我县投入财政资金6.2亿元,实施农业项目58个。通过支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物资装备,实现了农田沟、渠、路、桥、涵、闸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农田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今年,农业部2012年度粮食高产创建项目5个乡镇11个万亩示范片,全面完成了任务指标,小麦、玉米最高单产分别达到715.3公斤和975.6公斤;腰站镇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为649.9公斤和752.9公斤,年度粮食单产达1402.8公斤,均创历史记录。
  农业项目的强力推进,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初具规模。在农业项目的推动下,合作社已成为我县农民抱团闯市场的强力纽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750个,参加农户4.6万户,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进一步提高,带动土地流转面积在16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21.72%;同时,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7家,各类种养基地30多处,带动农户4.5万户,增收2.5亿元。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强农固本“仓满粮”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