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陵城乡贤石维屏
  □孔军/文
  德州著名地域文化专家张明福先生曾撰文说,明清时期在今陵城区范围内长期活跃着四个名门望族。其中石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就有石维屏。他曾官至顺天府巡抚督院(官职大体相当于今某省级纪委书记)。在任职地方官期间,他被当地百姓誉为:“循良称第一”,深受爱戴。卸任归籍后他又积极敦化、造福乡里,死后入乡贤祠,是陵城区古代著名乡贤之一。
  一次偶然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石维屏的十三世裔孙石永德先生。在得知我喜好研究地域文化后,石先生慷慨拿出珍藏族谱让我欣赏。这是研究石氏家族的第一手资料,非常宝贵。通过它,我们既可以看到石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世系脉络,也可以深刻领略到其家族的血脉凝聚、道德教化。现不揣简陋,整理其中有关石维屏的重要记述,以飨读者。
  溯源于河南的石氏家族
  据石氏家谱记载,石氏家族的起源地本为河南汝宁府汝阳县。明朝永乐二年(1404)其家族迁陵始祖石善甫举家迁徙,历经辗转先是到临邑城南清凉店,稍作停留后又到了今陵城区神头镇后石家村。二世失讳迁回河南,三世石达通迁往莱州府。石氏家族定居下来是自四世石山河始,以农为业,世代相传。五世石瓒,六世石金,七世石献忠,均务农。石维屏为第八世。石维屏祖父六世石金号伊川,年少失祜,由母亲乔氏抚养长大。当时母子二人虽“茕茕婺孤”,但乔氏性情严厉刚烈,勤勉持家,家中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石金也是辛勤劳作,不知疲倦,精打细算。石金妻子金氏十四岁便嫁到石家,不久便毅然承担起治家的重担,她非常贤淑,秉承勤勉持家的作风,相夫教子。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下,使得家业逐渐壮大,最终“里中称富饶焉”。可以说就是从石金这一代起石氏家族真正崛起。
  优良家风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双重浸润
  石金天性温良宽厚,纯洁善良,三十多岁时,尚未有子嗣。一次,他得了重病,危及生命,同族中有人对其家产虎视眈眈,母亲和金氏都非常担忧。其母乔氏宽慰说:“我们石家世代忠厚,老妇我半生辛劳持家,老天一定会保佑我们,后代一定有可光大我们家族的人。 ”不久石金的病就痊愈了,而且到了第二年,生了石维屏的父亲石献忠。石金与人相处,总是和颜悦色、谦虚礼让,即使路遇儿童,也要和他们行对等之礼。仆人有过错,从不轻易打骂。石金十分好客,远近皆知。如果客人不在饭点来,也要赶紧置办酒菜茶汤,以便让客人尽欢而去。当时许多贤达、豪杰都倾慕他的仁义,争相与其顷盖相交。因此,时人尊称他为“石佛”。石金深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道理,他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延请名师教导石献忠,对其寄予厚望。
  石献忠号葵轩,二十岁就被选拔为秀才,而且是学子中最杰出者。他对待学业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常常闭门苦读,书房彻夜灯光闪烁。著名诗人邹颐贤在德州南城创建南湖书院,“集诸生艺课其中”。石献忠被邀请参与并以工于古辞文而声誉大噪。石献忠侍母至孝。其母金氏卧床不起,他日夜精心伺候,衣不解带,数请名医,还到祠庙里祷告祈福。金氏去世后,石献忠已累得形销骨立。石献忠喜乐善好施,好扶危济贫。若族人、亲戚、乡邻有困难,他必出手相助。族叔石万章家贫,但性刁钻,经常来索求,石献忠对其从不计较,每次都给予资助。乡人李松鹤因做买卖曾向石献忠借贷,但因经营不善,血本无归,打算变卖家产抵账。石献忠得知后立即烧了借据,终身不提此事。石献忠在乡里声望极高。大家评价石献忠宅心仁厚、平易近人,和古代的贤人一样,都以他为典范,对其礼敬有加。
  爱民惜民、奉公守法的清鲠之士
  石维屏(1573—1638)字邦鲜,号新周,石氏家族的第八代后裔。石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和厚重文化底蕴双重浸润了石维屏。他“生有隽材”,时人称“材性通敏,遇事觹解,不留行柄”,十六岁时便中秀才,万历庚子年(1600)乡试中举,第二年辛丑年(1601)联捷高中三甲第一百七十五名进士。不久朝廷授予他献县县令一职,但此时正值其父石献忠病重,所以石维屏不愿前往上任,一心只想在父亲身边尽孝。石献忠得知后规劝他说:“你还一点也没有报答君恩。我六十一岁,把孩子都教育得有名声,就是死了还有什么遗憾呢?你不要以我为念。你是个做官的,但像个书呆子,我不喜欢你这样……”石维屏只得去献县赴任。
  当时的献县贫瘠而民风不正,出现很多脱逃赋役现象,许多穷人家子弟受鼓动也掺杂其中。加之当时“银贵钱贱”(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中国税法变化中重要的一环,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让明朝的国库再度充盈起来,被许多人称道。但实际上,一条鞭法的实行导致了明末“银贵钱贱”的现象,最终还是导致农民大量破产。)这就直接导致府库空虚。针对此情形,石维屏下令百姓可以用铜钱缴税,不必再将粮食兑换成白银,并命令各级胥吏必须严格执行。此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府库开始充盈起来。同时石维屏还颁布了多项惠民政策,其中他疏浚了河道,繁荣了漕运贸易,给百姓带来实惠,深得民心。
  献县有豪强横行当世,“骄塞法外”,之前的县令不敢管,上级官员则回避此事。一时间百姓苦不堪言,石维屏到任得知后,随即将他们逮捕一一法办,至此献县变得秩序井然,礼法有序,“郡有仪轨焉”。石维屏到任献县不久,该地遭受农灾,比岁不登,百姓生计艰难,“哺之而无饘”,甚至还出现了“易子相食”现象,石维屏对此心急如焚、殚精竭虑,他想尽一切办法为百姓筹措粮食,帮助百姓度过饥年。石维屏任献县县令六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百姓给他“循良称第一”的极高荣誉。康熙《献县志》中称赞他:“秉性朴实,不媚上亦不虐下,美政班班未可枚举,吏治中盖不可多得者。”离任后,百姓在献县城南广济门外为其立生祠,香火供奉。
  石维屏为官奉公守法,清廉于世。他从不收受他人财物,甚至是正常馈赠,“苞苴迹扫于铃阁,瘗鹿悬鱼”。他仕宦32年,田产不增。曾有数人劝其,对上级谄媚一点,如此便能平步青云。但他并不为此所动,依旧秉持着伉直高肃的性格,其“懿行难更仆,尽美无度”。他这种“清冽无点”的品行在满朝乌烟瘴气,贪腐成风的明末官场无疑是完全吃不消的,这也直接导致他的宦海命运多舛,有时甚至被“有修隙者”,“以弹章波及之”。但是石维屏一生始终坚守着“河润无方,水操自洁”的信念,绝不与当世奸恶者同流合污。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说过,“儒林身负三朝望,廉吏家余四壁风”,石维屏正是这样一位好官。他是在优良家风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双重浸润成长起来的清官循吏。他忠于封建王朝,坚决执行朝廷的方针政策,他做到了“上顺公法”。但他也“下顺人情”,他顺应民心,“为民”、“利民”、“恤民”、“裕民”。明中后期,朝政腐败,赋役繁重,加上官吏贪暴,豪强横行,冤狱遍地。石维屏能凭借他的道德良心和手中权力兴利除弊,打击豪强,公正执法,解救大众的苦难,这是多么得难能可贵。我们后辈应当学习他,赞美他,传扬他。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陵城乡贤石维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