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程克非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程克非(后排中)和战友们在三八线上合影。 李玲供图


  □石贤圣/文
  这幅照片是我2021年3月10日下午采访本文主人公程克非的儿媳、德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教师、陵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李玲时见到的。李玲介绍,这是婆母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时和战友们的合影。仔细端详——硝烟刚刚散去,盛开的鲜花,不屈的青松,开心的笑容……革命战士的喜悦心情和乐观主义精神溢满整个画面。轻轻翻转,白中泛黄的照片背面几行工整隽永的钢笔字映入眼帘——“在朝鲜战场上的一群女战士,欢乐在高山顶上。 克非留于1953.7.三八线上”我前不久刚看完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慷慨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悠扬动听的《我的祖国》仿佛还在耳畔回响;而今这幅珍贵的照片,令人泪目,催人奋进!
  1949年,程克非还在长沙上大学,可家里却给订了一门她相不中的婚事。家人催她结婚时,正赶上长沙解放,本来就具有进步思想的程克非,毫不犹豫地随部队南下了。全国解放后,她又北上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部当秘书。她最自豪的事情,是曾给当时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做过会议记录。
  程克非在世时,李玲曾问婆母:“妈,那时在朝鲜艰苦吗? ”程克非感慨地说:“唉,别提了,因为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很少有脱衣睡觉的时候,又没有经常换洗的衣服,感到瘙痒时,手往衣服里一模,就能摸出虱子来,身上被自己抓得一道一道的血印子……一次行军休息,难得见到一湾清水,战士们奔过去洗头。可此时美军轰炸机飞过来,一位美丽的志愿军女战士就倒在了我身边,鲜血从微笑的嘴角流出……”讲到这里,程克非眼里浸满泪花,摆摆手不再提及往事。李玲赶紧端过杯水捧给婆母,接着岔开了话题。
  程克非转业后来到陵县工作。当年她一出现在县城,就非常引人注目。一是浓浓的湖南口音,别说说话快了,就是慢,本地人听着也费劲。也许是这原因,她说话特别慢,尤其是温和的时候,拉着文绉绉的长音,音长得兜不住时还要拐个弯儿。二是她部队转业干部的身份就够显眼,何况又是个大龄未婚美女,细高白净,腰板挺直,走起路来铿锵有力。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多少文化干部的小县城,她上过大学,写一手好文章,更写一手好字。诸多因素叠加,注定她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但这,程克非都努力遮盖,撸起袖子,卷起裤腿,与工农干部一起摸爬滚打。她白天深入一线劳动,晚上写报道、汇总结,忙得不亦乐乎。
  程克非在文教局工作那阵子,孩子小得吃奶。喂奶时,保姆奶奶就抱着孩子到她工作的地方。有时孩子正吃着奶她却想起了一个构思,就放下孩子去办。孩子每次吃奶生怕吃不饱就失去“饭碗”,双手抓着乳房用劲儿吸吮。吃过奶的孩子被谁抱着程克非就不管了……李玲的丈夫曾对她说,自他懂事起,睁开眼见到的总是保姆奶奶那张慈祥脸。当时父亲在铁路设计三院工作,常年不在家,而身边的母亲工作太投入,天天早出晚归难得一见。
  程克非的开通、开朗也给她身上涂上了不少传奇色彩。程克非在陵县师范学校当教导主任时,学校有块学农田,她领着几位老师夜晚浇地。晚秋的夜空,凉风习习,没有月亮,只有星星不断眨着眼睛。程克非自己在一头疏通水沟,也许有些害怕了,就喊一老师:“哎,刘老师,你在哪头儿? ”南方口音颤颤巍巍,在空旷之夜反有些许妩媚。“亲爱的,我在这头儿,过来吧。 ”刘老师学着程克非的口音。程克非好像没听清,不,应该是真没听清。她的左耳失聪——在朝鲜战场随部队采访时,被美国鬼子的大炮震聋的。说起来她应该申报伤残军人,但她没有声张,连亲密的战友都瞒住了,她还是黄花大姑娘啊!她听人说话时,总是亲切地看着对方的脸;所以人们感觉她尊重人、很和蔼,并不知道她的耳朵有问题。程克非又喊:“刘老师,你说什么? ”刘老师声音更高了:“我在这头儿,过来,咱俩一头儿。 ”这次程克非听见了,她嘎嘎地笑了。夜不那么深沉了,田野欢快了……
  其实程克非最出名的还是书法。她的书法俊秀而不失大气,圆润而不囿规矩,简约洁净,遒劲力道,不像出自女人之手,而像三四十岁壮汉运斤藏锋。上溯三四十年前,县城单位的牌子,不少出自程克非之手。她给人写招牌,不要润笔费,只要人家提供一些宣纸、墨汁,当然多给些更好。于是她的宣纸越来越多,不得不倒出一只箱子装宣纸。程克非的书箱里,有一刀用报纸包裹的宣纸,那是她的至宝,轻易不用。李玲只见她给一位老战友写字时用过。程克非说:“这是安徽泾县宣纸,白如春云,一笔落纸,浓、淡、干、枯、湿……跃然而显,最能显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无穷韵味。 ”
  不久前,李玲的同事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些老陵县照片,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大家纷纷转发。其中有一幅是陵县师范学校的老校门,再平凡不过的四根方水泥柱南北向一字排列,中间是五六米宽的大门,两边各有一个仅1米多宽的小门,最边的两根柱子分别连着红砖院墙。左边柱子上挂着一块白色木牌,上书校名“陵县师范”,字体方中透圆、秀而有力。李玲见状倍感亲切,随即在下面自豪地写了句——门牌上的字是我婆母写的!接着就有人回应——对的,那时她是主任,写一手人人都羡慕的字;当时许多单位和店铺的牌子都是她写的……
  一段时间,程克非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是写标语。她拿着大刷子,倒背着手在前面走;儿子则拎着桶跟在后面,桶里装着半桶红漆或白漆。程克非在离墙三四米处先站住,打量着墙,上下左右,比划几下,然后疾步上前,把刷子在桶中浸满漆,再把刷子上过多的漆在桶沿上抿一抿后,就往墙上写字。五六十厘米见方的大字,不管笔画多繁琐,程克非都是一口气写完。写字时,她虽然腿是岔开的,身体却是紧的,连嘴都紧紧闭着,下巴随着笔画的律动往上一抽一抽,身子与手一起拧动……一个字写完后,退到远处端详一会儿,再去写另一个字。学校大门内有一道高4米的影壁墙,其上是异常醒目的毛主席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近40岁的程克非独自爬到梯子上,挥笔直接写上的。当时好多人惊讶得直咂舌——这活,一个年轻男人也难以独立完成啊!
  晚年的程克非每天除了指导孩子写毛笔字,还看报纸、写回忆录,参加市、县书法协会活动,活得很有意义。
  3月11日上午,我又电话采访了德州市幼儿师范学校原副校长任秀岭。他回忆起与程克非相处的日子,用了“受益匪浅”几个字概括。
  任秀岭在陵县师范学校任教时,程克非任教导主任。当时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学习气氛也很浓。影壁墙上是毛主席的教育方针,教室山墙上和黑板上方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标语,这些都出自程克非之手。
  程克非特别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她绝无趾高气扬、指手画脚之举,而是有针对性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备课是否充分、知识点掌握是否全面、重点是否突出、驾驭课堂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等,她都了如指掌。每次听完课,程克非都态度和蔼、平心静气地为授课教师一一分析,使对方茅塞顿开、心服口服。一时间,青年教师都争着请她听自己的课。
  程克非不仅仅满足于“听”和“说”上,她还注重“做”——亲自讲课。她的字写得好是公认的,而师范学校的性质决定了音体美课程位置不亚于“主课”。程克非的课生动形象,听她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她一边讲解字的间架结构、运笔方法等,一边用毛笔蘸水在黑板上示范。学生们则情不自禁地抬起右手跟着她的动作上下左右比划,进而全身也陶醉其中跟着晃动。
  除了工作,程克非对青年教师的生活也很关心,课余时间,常到宿舍里谈心,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和困难问题,最大限度予以解决。每遇青年教师结婚,她都和其他校领导前往,除了按照“行情”每人随一元钱份子,还代表学校送上一床绸缎被面或大镜子,以示祝贺。对方备受感动,爱校敬业之情空前高涨。

  相关链接


  程克非(1929.07—2003.05),女,汉族,湖南省长沙市双峰县人。 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教师。1949年9月弃学从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军部任文化教员、机要秘书、记者。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转业到陵县文教局,分管文化教育、剧团。1970年,任陵县师范学校(后改为德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教导处主任至退休。曾荣获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擅长书法,是山东省、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几十年来,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基层勤恳工作;同时,义务为各单位写门牌,义务指导书法爱好者;退休后又帮助学校组建了附属幼儿园。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程克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