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鲍玉坤
作者:1914—1985.01

  □石贤圣/文
  在陵城区政府驻地东北30公里处的古马颊河畔,坐落着一个2600余人的村庄——义渡口镇义渡口村。傍村而过的古马颊河,为禹疏九河之一,源自河南濮阳,为泄黄除患之用。这里原本无人居住。相传,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一老翁来此打渔为生,临河而居。因此处水面宽阔,两岸过客来往不便,老人便兼行摆渡。他重义好助,摆渡过客,从来不收钱财,由此闻名四方,被尊称为“义摆渡”。因老人义举,加之此处为济南到天津的多年古道,过往商贾客旅越来越多,“义摆渡口”开始繁华,渡口边出现了茶馆、杂货铺、车马店等商旅交易场所。部分过往客商、百姓、远方移民见此地可赖以生存,遂来定居,形成村落。因过河有“义摆渡”,村庄遂取名为“义渡口”,一直延用至今。当时人们都以“义摆渡”尊称老人,其真实姓名却逐渐不被人称呼,时日久了,老人的姓名也无从所知了。
  美丽动人的传说,传颂着义行善举的美丽老人,赋予美丽村庄以美丽村名。
  400余年后,这里又诞生了一位心系百姓、无私奉献,去世多年后人们仍念念不忘的优秀党支部书记鲍玉坤。
  2021年1月12日上午,我和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石坚、义渡口镇党委委员位龙田,来到义渡口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军,党支部委员高新亮、李涛,原第10生产队队长高连海以及鲍玉坤之儿媳赵玉香、曾孙鲍成成。
  1月25日上午,按照原陵县义渡口乡人大主席、原陵县科技局党组成员鲍广成推荐的人选及提供的手机号码,我联系到义渡口村原妇女主任王坤贞;当天下午,步行来到陵城区颜城名居小区,采访这位当年曾与鲍玉坤搭班子的老人。“俺们村大,东西南北一眼看不到头。他睁开眼就脚不沾地往各生产队里跑,家里的事根本就顾不上。他对孩子们要求可严了,在道边上拾个棒槌子(玉米穗)也要求送到生产小队的场院里去。村集体的积累一年比一年多,可他到去世一直住在那两间土坯房里。俺村那时东、南、西、北共4个街11个生产队,3000余口人,人多地少,人均不到1亩,这是制约农村发展的致命之处;但又有‘公社驻地’这一先天优势。别看老书记没文化,但心里亮堂、水平不低,大力发展果树种植、水产养殖以及电线杆厂、糕点厂等多种工副业,壮大了集体经济,使老百姓得到很多实惠。 ”
  虽是不同的时间、地点、受访人,但大家对鲍玉坤的评价惊人地相似,就一个字——好!
  当时,鲍玉坤在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打造了一支团结战斗的干部队伍——党支部副书记刘玉州、大队长李荣泉、民兵连长王振怀、妇女主任王坤贞(前为高连荣)、团支部书记王登林,另加11个生产小队队长、会计。这么庞大的队伍,如果自己没有使人信服的品质和能力,是很难做到“步调一致向前进”的。当时实行的是大队统一领导、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建立健全了各种账簿;兼顾三者(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生产好的队,国家多购点,集体多扣点,社员多分点,弱队则相反;粮食和现金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加照顾(对无劳力的烈军属、干部职工家属、五保户及社会困难户,进行照顾)的办法。生产大队(村)经营的工副业等收入,由大队统一管理,不单独分配,除留有工本费和扩大再生产资金外,将其余部分分给各生产队,由其统一分配;从业人员在所在生产队记工分;大队干部参加集体劳动,在所在生产队记工分,生产小队干部在所在队参加劳动并记工分。
  义渡口村自1958年1月就作为乡(公社)驻地(短时间属东堂公社),是本乡(公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客流、物流量较大,这为发展工副业提供了良好环境。鲍玉坤一班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逐步形成了工副业四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1964年,在西街西北建起了占地300余亩的林场,周边以刺槐围成兼有美化和安保作用的绿篱,场内种植了苹果树、梨树等果树。很快,这里成了全村、全公社的一道靓丽景观,春天鲜花盛开,金秋硕果飘香。 1队(西街)刘玉柱任场长,2队(南街)王振山、6队(北街)王传喜任保管。品相好的果品销往外地,“歪果烂梨”分到小队再到户;不过,每年中秋节,全村按人头每人可分到1斤好果子。
  后来,在林场南侧建起了砖厂,主要外销,另有部分用于村里修建公共设施或廉价供给村民修房盖屋。
  1969年,在东街路北建起占地1亩的挂面厂、大车店,共用一院。临街3间门市房为挂面厂,有4位妇女在此加工挂面。后面5间为大车店,走街串巷叫卖地瓜、虾酱、小鸡等的商贩,傍晚赶来,把木质大车停在院内,卸下牲口牵进棚内,人则住在正房。村里安排细心负责的长者具体负责。
  1975年,在西街以南建起了电线杆厂,刘玉池任厂长,用铁质模具及水泥、砂子、钢筋等原料,生产8米高电线杆;后来,在其南侧搭建车间,建起了油毡厂,共占地10亩。
  1976年,在西街路南建立了车床加工厂,刘玉仓任厂长。
  1977年,在北街建起占地1亩,拥有6间房屋、6个木匠的木器厂,主要生产大镜子等。美术功底较深的王坤河负责绘制《松鹤延年》《连年有余》等玻璃画。由于画面栩栩如生、图案吉祥喜庆,所以广受老百姓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1978年,在十字街以西路北北街的地盘上建起了服装加工厂,由跟父亲学过裁缝的王坤来管理,职工有西街赵玉香、北街王坤举家属等4人,不偏不向,每街一人,主要制作蓝色、绿色劳动布工作服以及庄户人家日常服装,做1件上衣记10分,做1件裤子记6分。与之相邻的还有散酒铺。
  另外,在北街以东、东街以北的村边上建起了豆腐坊,由王振清负责,共计3人,生产豆腐,下脚料豆腐渣用作与豆腐坊相邻的占地3亩养鱼池的鱼饲料。
  在十字街以西路北,建起了糕点厂,由刘玉昌负责,自天津请来技术员进行指导,生产蜜三刀、鲁酥、蛋糕等。工人们虚心学习,技艺日渐成熟,巧手制作,将对未来生活的甜蜜憧憬融入手下精美的食品之中。
  对涉及全村人切身利益的问题鲍玉坤一直牵挂于心,千方百计予以解决。
  义渡口村因水而生、依水而存。老年间曾有村民王兰芝在十字街附近以开茶馆赚个小钱养家糊口。
  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天中午,身为党支部书记的鲍玉坤看到村民们汗流满面地收工归来,再烟熏火燎地烧水解渴,不禁想起了老茶馆:“何不大队上安排专人烧开水,免费供应给村民们? ”他和村干部们一说这个想法,大家一致赞同。很快,就落实了在相对居中、离原茶馆不远处的十字街以东路南的3间房作为“新茶馆”的地址,由大队统一盘了4个大锅头,统一购煤,安排年龄较大、不能参加重体力活的村民王振亚、刘玉伦为“烧水工”。他俩住在这里,每天3顿为村民供应白开水。不久,大街上呈现出全县千余村(当时曹村、抬头寺、袁桥、赵虎、赵宅5个公社尚未划出,全县1277个村)独一无二的景象——端锅的,提壶的,一边聊天,一边排队打开水。人们形象地将“新茶馆”称为“茶锅”。
  1962年,村里创办了小学,使全村适龄儿童都能就近入学。 1971年,“就地取材”,由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妇女做教师,办起了4个幼儿园(托儿所),每街一个,幼儿就近入园,解除了家长下地劳作的后顾之忧。
  1966年,在十字街附近创建村卫生室,配备了赤脚医生5人——刘本清、王云江、王登荣、刘玉香、王秀贞,其服务由村中央向四周辐射,方便了村民就医。
  1972年,村集体购买大型(28型)拖拉机一台,王坤泉为拖拉机手。随后,又陆续购进3台。这4台拖拉机,集中停放于拖拉机站(现党群服务中心附近),共配备了8名拖拉机手,由许志杰统一管理,“歇人不歇马”,倒班送果品、运肥料、拉庄稼、耕地等,用集体收入统一买来氨水(液体化肥)、种子等,分发到各生产小队。
  1978年,全村通电,解决了村民照明,并为村办企业提供了高效动力。
  鲍玉坤信心十足带领干部群众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相关链接


  鲍玉坤(1914—1985.01),男,汉族,陵城区义渡口镇义渡口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几十年间,不辞辛苦,日夜奔波,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针对本村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村系乡(公社)驻地的优势,大力发展果树种植、水产养殖以及砖厂、挂面厂、电线杆厂、油毡厂、车床加工厂、木器厂、服装厂、糕点厂等多种工副业,壮大集体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所在村为全公社第一个粮食产量“过黄河”(亩产粮食600斤)的村,系全县、全公社农业生产先进单位,有多批次团队前来参观学习。其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59年秋,参加全省先进单位暨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鲍玉坤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