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施惠心
作者:1905—1977.12


  □石贤圣/文
  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7个年头,那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但激情飞扬的年代,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奋发向上、建设祖国的热烈气氛。
  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祖国大地到处张灯结彩、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4月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体育馆开幕,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代表5556人。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53个,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原籍大上海的施惠心作为4703人中的一员,从鲁西北的小县城陵县(现陵城区)赶到北京出席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泽东亲切地称他为“老英雄”。施惠心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决心珍惜荣誉、再立新功。
  这位51岁的上海“老英雄”怎么会来自陵县呢?
  2020年10月15日上午,我和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石坚,沐浴金秋的暖阳,来到位于陵城区翠竹摇曳、垂柳婆娑、碧波荡漾的鬲津河南岸一处住宅小区,拜访了施惠心之徒弟、原陵县滋镇油棉加工厂保全工乔永林,施惠心次子、原陵县广播电视局职工施光明。时光虽已流逝60余年,但谈及当年,两位老人仍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提起施惠心,更是满怀敬畏之心,饱含崇拜之情。乔永林小心翼翼地从衣兜里取出珍藏了64年多的师傅功勋照,双手捧给我们:“这是我师傅1956年……”尘封的往事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
  1948年,因家庭贫困,年仅13岁的乔永林,便在朱木金任厂长的私营棉花加工企业——上海颛桥永鑫轧花厂跟着大他近30岁的施惠心学徒。施惠心是当地出了名的保全工,他不仅心灵手巧、技术过硬,轧花车、柴油机等设备出现故障保证手到病除;而且拿事当事,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敬业爱岗”;还有一点,他爱好无线电,当时老板有台收音机,平时及时了解国内大事和企业经营亟需的信息,在当时实属罕见,一次收音机出问题,施惠心不一会儿就修好了。因此,老板对他非常赏识。当时施惠心的工资不是按月发放,而是按活“明码标价”,全厂30多人数他工资高。乔永林是学徒工,没有工资,每月只发3~5元的“理发钱”,但管吃管住,为家里减轻了不小负担。他遵守规矩、尊重师傅,学得格外卖力。施惠心对这个唯一的小徒弟很喜欢,生活上热情关心,技术上严格要求,毫无保留地教他,师徒俩关系处得非常融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当时,全国各地百废待举。施惠心他们所在企业只是成立了工会,但内部其他方面没有变化。
  巨大变化发生在近两年后。 1951年8月28日,山东省合作社(现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根据本省棉花资源丰富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较落后的实际情况,在济南与上海市上海县轧花工业联营处签订了公私合营合同,将上海县颛桥永鑫轧花厂、协太轧花厂及塘湾镇李公茂轧花厂等3家私营企业,与山东省合作社合营,重新组厂,厂址设在陵县滋镇街。之所以设在这里,是因为滋镇街位于县城东部,除本县以外,还可以利用相邻的德平、临邑两县的棉花资源。
  山东省合作社委托原协太轧花厂经理施良知和德州专区供销社崔月华共同负责筹建工作。
  10月初,包括施惠心、乔永林师徒俩在内的41位人员,先乘火车到达德州专区供销社,听取有关领导介绍情况后,便直接奔赴滋镇街。
  来到位于滋镇街附近的“工厂”,大家一下车,原本热情高涨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偶现坟头的荒地。看见大家失落的表情,有关领导亮起大嗓门:“同志们,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在他的鼓舞下,大家很快调整了心态。当地领导将自带行李的41人临时安置在附近正放秋假的小学里,后又在“工厂”附近搭起了窝棚。
  说干就干,随即建厂工作启动了。由省社投资,当地出民工,用木板夯土建设厂房。月底,加工厂初具雏形,占地48亩,建有土木结构的机房16间、办公室39间、宿舍31间。 12月,安装生产设备,系原3个厂家带来的26对皮辊轧花机100台、低速柴油机和木柴机6台(153马力)、双向打包机1台、单箱(手搬)打包机2台、清花机2台、清籽机3台、6瓩发电机1台等。固定资产总值99918元。
  来自上海的这群创业者度过了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初来乍到,气候温度差异不大还能适应,适应不了的主要是北方的饮食。县里领导非常重视,专门安排县社买来了大米。而到了12月,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显现出来,又无取暖设施,使大家备受“煎熬”,但凭着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巨大热情和战天斗地的豪情,他们硬是挺过来了。
  随着1952年新年的来临,这个新生的工厂给滋镇、陵县带来了光明,也为这群创业者带来了荣耀。“棉厂发电了! ”赶集的老百姓蜂拥而至看稀奇。“也没多么亮啊,就跟红萝卜似的。 ”男女老少看着发光的白炽灯泡指指点点——乡亲们,可别忘了这是大白天啊。到了晚上,一片光明,引得十里八乡的老百姓连续多日前来观景,无不露出惊奇的神情。这里成了全县最亮的地方——当时县城还没通电——县城通电是在6年以后的1958年10月。
  当时,棉厂属山东省合作社直接管辖,为山东省合作社滋镇加工厂,系公私合营,冠名为“新成加工厂”(后更名为滋镇棉花加工厂、滋镇油棉加工厂)。厂党支部书记赵思敬;厂长郭富,40岁左右;副厂长施良知 (上海方代表,原协太厂经理),35岁左右。下设公务股、财会股、保管股、秘书股。
  1952年9月,加工厂投产。度过了艰辛寒冬和孕育希望的春夏之后,施惠心他们终于迎来了金秋时节。全厂员工近300人,多为当地招来的女工,设备由原来当地生产时的人工蹬改为机器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为提高。每人看一台机器,两班倒,每班12小时,将籽棉加工为皮棉,销售给棉纺织企业。管理人员按月计酬,而轧花女工则按产量计酬;每人10元伙食费管饱。
  相伴1953年的阵阵春风,调整班子、完善制度后的加工厂焕发了新的生机。施惠心大显身手,不断改进设备性能。至1955年,创造了“方、圆、直、齐、滑”五字配车法,由原来的每人看一台机器,提高到每人看6台机器,使台时产量由原来的82斤提高到175斤,最高达到240斤,含杂率由原来的2%降至0.3%,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经全国多个省份实验,该成果得到有关专家充分肯定,被印制成单行本《施惠心配车法》在全国推广。
  1956年3月28日,施惠心出席了山东省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舒同、谭启龙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切接见。
  不久,施惠心又接到于4月30日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邀请。当地领导和全厂干部职工敲锣打鼓欢送他赴首都北京。此后,施惠心的热情更加高涨,技术精益求精,为企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而随着《施惠心配车法》的推广,全国棉花加工企业效益也得到不断提升。
  1958年,正值技术精湛的施惠心不幸患上了肺结核。组织上立即强制其到青岛疗养院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坚持回厂工作。后来,由于病情时有反复,施惠心婉言谢绝了全部公费医疗等待遇,坚持不给企业添麻烦,回原籍上海休养。
  好在他的徒弟乔永林已经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不仅能独立操作,而且还能带徒弟了,后来成了加工厂轧花生产技术的权威人物。
  施惠心虽是专家级人物,但对自己和子女要求非常严格。每月80元工资,现在看来不起眼,但在当时已是非常高了。可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要求子女:“衣服旧点或打补丁都不要紧,只要整洁能穿就行。”按照上级政策,他的次子施光明1956年4月(14岁)来到滋镇读书,后在加工厂任电工。他继承了父亲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从未出过任何差错,保障了企业供电正常运转。 1970年,施光明被县社选中,拟推荐到成立不久、亟需电工的陵县广播站。他舍弃企业优厚待遇,服从安排,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施光明的儿子施伟,现为陵城区融媒体中心副科级干部,思想过硬,专业性强,是陵城区宣传战线上的业务能手。

  相关链接


  施惠心(1905—1977.12),男,汉族,上海市上海县颛桥乡(现闵行区颛桥镇)人。 192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51年10月,调任山东省合作社滋镇加工厂保全工。 1955年,创造了“方、圆、直、齐、滑”五字配车法,使台时产量由原来的82斤提高到175斤,最高达到240斤,含杂率由原来的2%降至0.3%。该成果被印制成单行本《施惠心配车法》在全国推广。 1956年3月28日,出席山东省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舒同、谭启龙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亲切接见。同年4月30日,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施惠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