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家乡闹元宵
  □刘军荣/文
  记忆里,老家的春节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热闹起来的。生活条件好了,欢声笑语自然多了,在村干部的建议下,逢年过节,又把闲置多年的高跷秧歌队组建起来了。
  老家的高跷和秧歌,十里八乡出名,据说有近百年的传承了。每当回想起来,耳边就传来铿锵有力、节奏分明的锣鼓声,脑海里浮现出乡亲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帧帧绚丽多彩的画面,让我的心不由自主跑到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上。
  正月初七八,高跷秧歌队人员就齐整了。服装穿戴起来,搽脂抹粉打扮起来了。队伍拉到大街上,拉到广场上来了。锣鼓声,哨子声,此起彼伏。直到元宵节过完,天天如此。
  哨子声不仅是号角,也是队伍的灵魂,声音在哪,浓妆艳抹穿着华丽戏服的队伍就扭到哪,人们的目光就会盯到哪,高跷队在前,秧歌队在后。吹哨子的老者,是高跷队第十代传人,六十多岁,中等个,黑黢黢的脸庞,只见他把哨子衔在嘴里,右手高擎一把黄绸伞,走在队伍最前面。
  踩高跷可是一项绝活,分为一米低跷与两米高跷,都需要扎上腿带子结结实实练习几天,挨摔是常有的事,只有练习好了,才能做到舞台上如履平地。
  高跷队的队员通常排成两列,他们的拿手好戏是扑蝶,左列队员甩出系在枝条上的“蝴蝶”,右列队员马上倒地捕捉,“蝴蝶”飞得忽高忽低,手持纸扇公子打扮的捉蝶人,随着鼓点时而屈膝点地,时而迅速直起腰身,撩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哨音也时而高低时而缓急,队员们的表演越发卖力,队形的变换让人眼花缭乱,很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将方圆十米的场子围得水泄不通。
  穿着蓝底碎花长衫、头戴锦冠的英俊书生,扮相俏丽头戴绒花、长发及腰的富家小姐,手捋冉冉白须不苟言笑的渔翁,还有描眉画眼、左手挎破篮子右手拿破扇子的丑婆,他们的扮相及夸张生动的表演,无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划旱船丑婆角色是一位老汉扮演,浓妆艳抹的他身穿粉色锦缎衣裤,嘴里叼着一尺多长的大烟袋,搔首弄姿的神态与旧时媒婆分毫不差,其幽默风趣的面部表情引得人群中不断传来叫好声。
  他们都是平时左邻右舍的叔叔、大爷,此刻却是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角,孩子们眼眸中敬仰的大英雄,熟悉的脸庞,熟悉的声音,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被节日唤醒了别样的精彩。沉浸在铿锵有力的哨声鼓点里,欢声笑语澎湃成幸福的海。
  地秧歌由三婶子她们一群人表演,通常分成两队,一一对应变换着花样。一上场,花团锦簇般盛开在观众的视野里了,只见红衣绿裤精神百倍的她们,手持彩带踩着鼓点扭来扭去煞是好看,幸福与自信洋溢在脸上,欢悦与自豪盈满心怀,如汹涌而来的春潮,带来春天的讯息,带来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鼓、钵、锣、小锣轮流上阵,最后的压轴节目是母亲和她的三个老姐妹表演的三句半《夸夸咱们新农村》:新时代、新农村、新气象、新风尚,处处离不开伟大的党,党的恩情似海深,党的光芒万代长……句句说到农民心坎里,荡起甘泉一样幸福的涟漪,随即迎来阵阵喝彩。
  夜深了,散场了,人们依然意犹未尽,几颗星星点缀着晴朗的夜空,硕大明亮的圆月静静普照着这个平凡的乡村,生我养我的故乡啊,明天又是一次崭新的启航!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家乡闹元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