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肖廷
作者:1918—1940.06

  □石贤圣/文
  2020年是抗战英雄肖廷英勇就义80周年。 9月28日下午,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驱车来到陵城区政府驻地以东25公里处的肖廷故里——郑家寨镇张挂村,寻访英雄足迹,缅怀英雄业绩。
  村北的德惠新河碧波荡漾涓涓流淌,河堤乡村公路上分出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在绵延不断、丰收在望的玉米簇拥下通往村里。村党群活动中心影壁墙上,毛主席手书“为人民服务”5个红色大字彰显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院内,两株大枣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紫里透红的果实。
  在党员活动室,我与村党支部书记王兆堂,党支部委员王兆银、王付国,党员王兆信、王吉功,村民王兆迎围桌而坐。肖廷原名王尚烈。在座的各位和他同为王家院,按辈分多为孙辈或曾孙辈,年龄最大的一位80岁,也就是说肖廷牺牲那年他刚出生,虽然都没有“见上面”、血缘关系也不是很近,但一提及王尚烈,他们都为村里出了这么一位英雄而骄傲和自豪,你一言我一语,耳闻目睹的许多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肖廷,原名王尚烈,因战争年代工作需要,化名“肖廷”,但究竟为何用这个名字,没有答案。我想,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强烈进步思想的他,在战乱不断的岁月,莫不是取“消停”的谐音祈求和平?
  肖廷天资聪敏,深为父母所爱;好学多问,很得老师器重。 1934年,他在山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毕业后,到诸城县泊里镇高小任教。其间,他经常做社会调查,了解穷人疾苦,抨击时弊。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大,他看到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略中国,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在心头滋生,便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通过翻阅大量进步书刊,他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道理,逐步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开始接受新的思想,主张民主政治、改革社会。 1936年,肖廷在惠民小学教师短训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国组织“民先队”。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完成了一个进步青年由自发到自觉革命的过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大举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肖廷满怀激情回到家乡张挂村,借走亲访友之机,在邻庄亲朋、同学之间奔走,宣传鼓动“誓死不当亡国奴”,点燃抗日的星星之火,助推其在陵县大地不断蔓延。
  1939年3月,村民联防组织“十八团”接受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五支队改编,建立了新编“十八团”,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肖廷怀着抗日救国的愿望,立志打鬼子、杀汉奸,毅然抛去家庭和个人的一切,到新编“十八团”投身从戎,手把手地教战士们识字,宣传进步思想。他的文化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后来,他被支队抽去做了全支队的文化教员。这一切引起了建工团工作人员的注意。
  1939年7月9日,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吴匡五就任第一任县长。随后,中共陵县工委(12月改为县委)、动委会成立。为了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各阶层团结抗日,决定创办《烽火报》。
  面对人才短缺的状况,吴匡五想到了儒雅斯文、满肚子文化水的肖廷:“办报纸这事非同小可、意义重大。要多动脑子、发挥特长,第一期就要把建立陵县党政机构的意义、当前抗日斗争的主要特点等,在报上介绍清楚。这对巩固我们的政权很有帮助。 ”就这样,肖廷由鲁北支队的一名文化教员,被调任宣传部长,并负责《烽火报》的创办工作。《烽火报》为四开版面,视实际情况不定期出版,肖廷任主编。说是主编,其实开始就是肖廷一个人负责组稿、刻版、油印等,后来又增加了助手。当时,战斗频繁,生活很不安定,报社无固定地点,经常流动。最大的困难是缺乏纸张和印油、蜡纸,要靠群众一点一点地买来。纸张的需要量大,一下买多了,会引起敌人注意,只好从多种门路、多条渠道去想办法。肖廷把油墨、胶辊和纸张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了报社安全,通常是白天转移,夜间撰写稿件和印刷。肖廷冒着硝烟,克服稿源少、印刷条件差等种种困难,保证了《烽火报》的出版发行。
  这小小的《烽火报》,成了敌后军民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食粮。承载着众多消息的油印报纸,通过我党建立的秘密交通线向四面八方输送,保证了各阶层群众及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发挥了鼓舞人民群众、指导抗日斗争的重要作用。每当报纸到来,大家都如饥似渴、争相传阅:“太好了,我们又打胜仗了! ”
  同时,这报纸又像一把把尖刀,处处刺向敌人。它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飞进鬼子的据点里。上面的《劝伪军歌》等宣传内容让一些伪军的思想出现松动,有的趁机还私自逃出据点。这引起了鬼子的恐慌,他们把这小小的报纸竟列为了日本特务机关重点侦办的大事,把搜查破坏报社作为“扫荡”的重点。
  1940年6月的一天,沐浴久违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肖廷心情格外轻松地走在麦浪起伏的乡间小路上。干完了所有的工作,他向领导请了假,紧赶慢赶去临邑县城,看望一年多未见的姥姥。
  刚刚路过大夏家村不远,肖廷就发现后面有四五个人追上来:“你是王尚烈吧?”有人猛然说出他的原名。他感到很突然,打了个愣,第一反应是老家的玩伴认出了他:“你是……”就这一愣怔引来了麻烦。“就是他,赶快把他绑起来! ”随着一声喊,几个人上来就把身子单薄的肖廷绑了起来。“哈哈!队长,这回咱的赏钱稳拿了! ”一个家伙奸笑着说。“滚,你他娘的不说话能憋死呀?”那个被称作队长的骂完后又转过身来,“兄弟,对不住了,我们也要吃饭呀。 ”
  原来,这伙人是活动在附近一带的匪团霍荣青部。
  办报期间,由于保密不严,走漏了消息。鬼子开始盯上了肖廷。因为肖廷很少在外面活动,日本人既不知他的长像,也见不到他的踪影,就和当地匪首霍荣青勾结在了一起,安排他抓捕这一“目标”。通过几天盯梢,他们终于发现了肖廷的踪迹。
  他们把肖廷带到德平县城后,送进了日本宪兵司令部。连续3天的严刑拷打,肖廷始终没有提供给鬼子半点有价值的信息:“我什么也不知道,要死要活你们痛快点! ”敌人感到好奇——这么单薄瘦弱的的年轻人为何竟这般硬气?他们彻底绝望了,采取了惨无人道的手段——在团圆店村附近的树林里将肖廷活埋了。肖廷始终瞪大双眼,视死如归。那一年,他刚刚22岁,没来得及跟妻子和两个女儿见面就走了。
  肖廷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大家庭里,兄弟5个,他排行老四。大哥王尚英,在家固守土地房屋,土改时丢弃一切家产出走,任凭政府分割给贫民百姓。二哥王尚伍,青年时期在北京大学读书,接受先进思想,劝说大哥主动交出家产,后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系某省级干部。三哥王尚震,早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系某省厅级教育干部。五弟王尚恕,在家乡任教师,已故;下有一子,已故;再下有两女,均出嫁外村。二哥王尚伍、三哥王尚震参加革命后未回家,村民猜测可能为显示与家庭“决裂”。肖廷的两个女儿长大后外嫁,均已病故。

  相关链接


  肖廷(1918—1940.06),原名王尚烈,男,汉族,陵城区郑家寨镇张挂村人。 1934年在山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毕业后,到诸城县泊里镇高小任教。 1936年在惠民小学教师短训班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民先队”,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在原籍附近“十八团”任职,联络有志抗日救国的知识分子,秘密进行抗日活动。 1939年7月9日,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随后,成立中共陵县工委(12月改为县委)、动委会,肖廷任宣传部长并担任《烽火报》主编。报社经常流动,他白天转移,夜间撰写稿件,克服稿源缺、印刷条件差等种种困难,坚持出报,印刷了许多揭穿敌人、宣传抗日的报纸和宣传品。 1940年6月,路经大夏家(现属临邑县)时,被国民党临邑县霍荣青匪部逮捕,面对严刑,坚贞不屈,后在德平县城南团圆店(现属临邑县)被活埋,年仅22岁。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肖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