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雨中游黄山
  □张良臣/文
  一日,在翻阅《一生中必读的100篇散文》时,看到了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忽然想起了2014年秋和妻子雨中游黄山的那一天半经历。情不自禁地打开了那时的日记并浏览了存储的电子相册,一时心血来潮,东施效颦地写下这篇随笔。
  黄山地域之大、景点之多,不是一天半所能游完的。黄山石之怪、松之奇、峰之峻、景之美、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也不是单单能用文字所能表达的,即使丹青玉墨也难以写尽这其中的深奥和韵味。此文只能算作是把在这短暂的走马观花之行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以及个人感受做一下粗浅和简略的回忆性总结。
  那天早晨,从汤口镇游客集散中心出发,大巴车沿盘山公路缓缓而上。远处苍翠的群山层层叠叠,山路蜿蜒,两边的青草、野花、树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松林竹海,郁郁葱葱。随着海拔的增高,绿植的品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时间不久便到达登山的起始点——云谷寺。明朝万历年间在这里建掷钵禅院,崇祯年间改名云谷寺,如今寺庙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徽派建筑群,白壁黛瓦马头墙。这里就是登游者所谓的“后山山门”。“妙从此始”,“渐入佳境”。
  是时天阴、凉爽,秋风习习,气候最适宜登游。我和妻子毅然决定徒步上山,一则是已有好久没有长距离登山了,找一找感觉;二则是年过五十,检验一下自己的体能。拾级而上,一边行走,一边观景,间断小憩,手中的相机不停地、贪婪地、有选择性地吞吃着行程中每一处可餐的秀色。途中依次看到的两个特色性景观是“仙人翻桌”和“仙人指路”,这便是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了。黄山怪石是由于花岗岩体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日晒雨淋、风化剥蚀、流水冲刷而形成,星罗棋布,点缀在波澜壮观的黄山峰海中,千奇百怪,或大或小,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争相竞秀。聪明的人们根据其不同的形态与角度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名字和美丽的传说,更加活灵活现,意趣无穷。这两处怪石是本次旅行中看得最清楚、最逼真的,后来由于天气原因,其它的怪石或是看不到,或是影影绰绰了。
  导游说,黄山一年之中差不多有一半以上是阴雨天,并且变幻莫测。果不其然,还没爬到白鹅岭,天公就不作美了,变得灰蒙蒙的,零零星星飘起了濛濛细雨。山路有些地方开始变得湿滑,脚步随之渐渐慢了下来,陆续见有黄山挑夫从自己身边擦肩而过。他们光着膀子,挽着裤腿,从肩部和小腿隆起的肌肉,看出了体格的健壮和生活的艰辛。游客只是为了寻求一时的快乐和放松,才来体验这攀登之苦累,即可离开,而他们是为了生计,天天山上山下往返奔波。他们用肩膀和汗水为旅客带来了愉悦,用双脚在丈量人生的旅程;他们把勤劳朴实的精神洒在了这崎岖的山路上,把信念和希望挑上了山顶。望着他们的背影,肃然起敬,感慨万千。
  白鹅岭是后山的重要地标,必经之路,海拔1667米。到达此处已近中午时分,短暂休整后,便向始信峰出发。此时雾气凝重,再加上濛濛细雨,能见度极低,山风吹来,几乎是纹丝不动,到底哪是烟岚、哪是云海、哪是雾霭已辨别不清了。真是“不识黄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不免心生些许的不快、失落和郁闷,但可以慰藉心灵的还有那些沿途中可以看清的一棵棵奇松。俗话说: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一路看到了苍翠挺拔、杀气腾腾的黑虎松,情意绵绵、相互依偎在一起的连理松,根系裸露、盘根错节的龙爪松,傲然挺立在渡仙桥边的接引松,扎根于悬崖峭壁的探海松……。可谓奇松林立,风姿峥嵘。黄山松之所以奇,一是在于它生长环境的独特,根部无土,寄生于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二是松针短而粗密,苍翠婆娑,偏向一侧,生机勃勃,“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大师丰子恺描绘的更为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大体意思是这样的:黄山松有三大特点,一是生长于岩石中,有顽强的生命力,二是枝条向上生长,侧向平伸,一心倾向着阳光,三是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由此想到了黄山松精神,上网查了查,具体内容是: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应当加仰敬,当加学习,当加颂扬。
  转向北海方向,当行至散花坞附近,隐约可见一景,松和石结构的如此巧妙,相得益彰,纯粹一件绝美的艺术品,它就是“梦笔生花”。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有一个传说,李白当年醉意朦胧中写完一首诗后,随即将笔往山下一扔,便生此景。过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李白诗中有这么几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绕道清凉台,就没那么幸运了,远望“猴子观海”,一片雾茫茫,连隐隐约约都没有,只能凭借想象。也许这就是运气吧!人常说,运气是不可预测的,它就像一个球,圆圆的,随意滚动,无论好与不好,它并非总是全部落在一个人头上。这样想来,心理平衡了许多,沮丧变坦然,失落变淡定。就如当年游长白山,如果赶上阴雨天,天池同样是雾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枉此一行,幸运的是那天晴空万里,天池美景尽收眼底。《圣经》中有句话,大体意思是: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接下来的行程就是游西海大峡谷了。此时,雨丝由零零星星变得密密麻麻,无奈之下,便买了一件一次性雨衣披在身上。从排云亭开始,徒步下行,我和妻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惊险刺激的二环线路,就算是挑战一下吧。据所知西海大峡谷是黄山风景区中最秀丽、最险峻、最幽奇、最深邃的部分,有“西幻”之说。这里壁峭如劈,群峰竞秀,怪石嶙峋,岩松立壁,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最能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惜的是行游在雨雾之中,所能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了。沿途中模模糊糊能看到的奇峰怪石有“仙人晒靴”、“绣花鞋”、骆驼峰、擎天柱等,还有绝大部分自己是叫不上名字的。悬崖峭壁上的黄山松零零散散,“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不一而足”,“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在通天塔,它们和这里的绝壁栈道以及耸立的群峰遥相呼应,壮阔奇特,令人叹为观止。曾去过华山,那里同样惊险刺激,但和这里是迥然不同的另种概念和感觉。走到谷底,我在想,在雨中行走在如此陡滑的栈道上,幸亏拿了一部小巧玲珑的卡片相机,如果拿着单反,恐怕一张图像资料都留不下。又想,幸亏是雨雾天,如果晴天走在这“空中栈道”上,低头俯视这深壑幽谷和松峰如珊瑚般的“海底世界”,也许双腿抖得寸步难行。从谷底乘坐地轨缆车返回山上,登游光明顶。
  光明顶海拔1860米,黄山的第二高峰,峰顶平坦高旷,是前山和后山的分界线。原以为这里就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所说的明教总舵所在,游过之后,方知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名气很大,游点不多,四处转了转,只是在标有海拔高度的大石块下留了一个影,作为纪念。此时天色已晚,夜宿光明顶是行程中的安排,何等标准自己选择,和妻子协商,都觉得来黄山光明顶上住一宿不容易,于是狠了很心,多花了几百块钱,住进了安徽电视台黄山发射塔701招待所,标准间,准四星。
  住宿标准名副其实,一夜睡得很好、很舒服。早晨醒后直奔揽月台去看日出,和昨天一样,还是阴雨天,这让我大失所望。登过这么多名山,没看到日出大多是因为时间错位,印象中只有一次,是在台湾的阿里山,目不转睛地看着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静心想想,都是大同小异,一次足矣,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只是一种意念而已。
  离开宾馆,经光明亭再登光明顶,然后天海集结,新的一天开始了。毛毛细雨依然悄无声息地随风飘落着,山风似乎比昨天更大了些,在鳌鱼峰上吹得雨衣哗哗作响,顶风而行,雨打在脸上,湿漉漉的,擦一把,已分不清是雨还是汗。穿过传说中仙翁专为朱元璋劈开的鳌鱼洞,便是“一尺青天万丈长”的“一线天”和龟蛇两石夹缝中的“百步云梯”了,磴道的险峻与陡滑并不逊色于西海大峡谷的绝壁栈道。有人游过这里后,心生感慨,写下一首诗,最后两句是“莫道自然多险境,人生道路更艰辛”。其实,这也是大众的心声。
  在去玉屏景区的路上,莲蕊峰上的“孔雀戏莲花”或隐或现,而“犀牛望月石”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了。现在的玉屏楼取代了当年的文殊院,玉屏卧佛惟妙惟肖,白象和青狮两块巨石相对而立,石壁上有大量的古今石刻,内容气势磅礴,书法艺术精湛,黄山石刻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具观赏价值的人文景观,印象最深的当属毛泽东主席的草书“江山如此多娇”和朱德元帅的“风景如画”。另一侧的陪客松、送客松在风雨中挺拔耸立、威风凛凛。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棵驰名中外的迎客松了,过去都是在书本上、壁画上甚或是在大门的影背墙上见到过,今天终于亲眼目睹了它的真面目。它倚青狮石破岩而出,既苍劲挺秀、英姿勃勃,又雍容大度、仪态优雅,枝干向一侧款款伸出,如伸出双臂欢迎远方而来的客人。到此一游,第一心愿就是在它身旁留个影,作为游黄山的纪念和见证。就看等待拍照的游人排成的长队,毋容置疑,人们的心情和愿望是不谋而合的。
  乘缆车下行至慈光阁,也就是常说的前山山门,天仍然是阴沉灰蒙,但雨已经停了。在此短暂游览后,继续徒步下行,至翼然亭稍作歇息。近观山脚下桃花溪水碧碧、波粼粼,远望徐霞客雕像,忽然想起了他赞美黄山的几句话: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此话被后人引申演绎成“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雨中游黄山,累并快乐着,自然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静坐回想,还是留有不少遗憾,没有游过、没有看清、没有体验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就如人生总会留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都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憾”。我想说的是:黄山,我会再来的!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雨中游黄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