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小哥儿仨赶会吃包子
  刘福海 侯长舟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9年秋后,是我们兄弟三个到西李楼村“赶会”时照的。右边的是我,当时十三岁,中间的叫刘福河,叔家的大弟弟,当时十二岁;左边的叫刘福江,当时十一岁,叔家的小弟弟。我读六年级,他们分别读五年级和四年级。照片的背面,歪歪扭扭的写着“一九七九.十.六.”几个稚嫩数字。这是我的第一张相片,哪像现在,孩子刚落地,就不断更新照片分享到朋友圈。
  那年秋后,离我们村三公里的西李楼村举办物资交流大会,那时称“赶会”。我专门找到时任大队主任、现年八十三岁的李玉才老人,了解赶会的缘由。老人虽是耄耋之年,记忆仍然清晰。据老人讲,当时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余毒未净,百废待兴,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一九七九年秋后,马家管区(驻地在西李楼)十四个村庄,5000多口人,每人收二角钱,集资了一千多元钱,邀请河北衡水梆子剧团,十月初三开始,演出七天。剧目有《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等,场场爆满。
  从背面的字迹上推断,那天是星期日。母亲给两块钱让去西李楼村赶会,于是小哥儿仨一拍即合。我们先到糜镇集市,花二角钱照张合影,中午赶到西李楼吃包子。因为是第一次照相,我看起来有些拘谨,经过照相师傅几分钟的“摆布”,留下了这张二寸的黑白照片。
  那年头家家户户日子艰难,平日里就是玉米大饼子窝窝头,能吃顿玉米面白菜馅大包子就很奢侈了,更甭说到集市上吃香喷喷儿的笼屉白面肉包子了。西李楼村街道两旁,包子铺最多,一家挨着一家,尤其是散场的时候,各家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包子铺热气腾腾,香味儿沁人心脾,吸引的孩子们驻足忘返,直到父母一扽,才咽下口水一步三回头的离去。包子一角钱一个,咬一口,油水顺着嘴角往下流,一抿,半张小脸就成了酱色,明晃晃的,油水滴到裤子上,因为不容易洗掉,回家多半要挨骂。我们差不多吃了五六个,那真叫解馋啊!
  转眼四十年过去了,我们都有了家庭和子女,六个子侄中,有四个参加了工作。翻翻相册,感慨万千。遥想当年的艰苦岁月,感恩父母的哺育之恩,教会了我们成长,感谢伟大的时代,让我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幸福生活。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小哥儿仨赶会吃包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