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难忘儿时豆瓣酱

  于悟秀
  在春风和煦的季节里,有一道美食总能勾起我无尽的乡愁,那便是大葱蘸酱。
  在山东,有这样一句俗语:“吃葱蘸酱,越吃越胖;吃葱抿酱,不理咸菜。”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大葱蘸酱的美味,更蕴含了人们对这道简单而纯粹的食物的热爱。而我,对这道美食的偏爱,更在于那煎饼一卷,舌尖轻触间的无限回味。
  如今,市面上的酱琳琅满目,甜面酱、豆瓣酱应有尽有,这些工业产品只需轻轻一嗅,便能感受到那浓郁的香气。然而,这些现成的酱料,却始终抵不过我记忆中那份家的味道。儿时的酱,是母亲亲手酿制的,那份繁琐与用心,是现代快餐文化难以复制的。
  记忆中的春天,总是伴随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惊蛰过后,母亲便开始筹备制酱的材料。
  精选的黄豆需在清水中浸泡整夜,待豆粒吸饱春水,便置于柴灶大铁锅中慢火熬煮。煮至软糯后,沥尽水分,置于陶盆中,用棉布覆盖,然后静待霉菌的悄然生长。
  彼时的我常蹲在陶盆旁,看霉丝如同初雪般悄然覆盖豆子表面,仿佛目睹着某种生命密码的演绎。发酵好的豆子要放在阳光下晒干。与此同时,母亲还会将正月里风干的剩馒头、硬面饼,放在簸箕里在暖阳下反复晾晒。这些看似无用的食物残料在母亲的巧手下,即将化腐朽为神奇。
  制酱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仪式,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母亲将晒干的熟豆与干粮一同在石磨上磨细,加入适量的水和大粒盐,再封存于陶瓮中,当陶瓮被安放在庭院最好的日晒之处,这场酝酿美味的仪式方才完成。
  日升月落间,酱料在光与影的交替中悄然蜕变,从乳白色渐次转为琥珀色,最终沉淀为浓酽的酱色。开瓮那日,整个院落都弥漫着醇厚的酱香,那是时光封存的味道。
  而蘸酱的大葱,更是讲究时节。它们通常在秋天种下,经历一冬的严寒,待到春暖花开时,第一批嫩绿的葱叶便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春天的到来。这种春天的葱,辛辣味淡,葱叶中带着丝丝甘甜,与酱的浓郁相得益彰,构成了一道不可多得的舌尖美味。
  从营养学的视角审视,这道质朴的搭配堪称完美:大葱富含的蒜素与维生素C是天然的抗菌剂,粗纤维促进肠道蠕动;手工酱料中的大豆异黄酮与发酵产物,则是微生物赐予的养生秘方。但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食物背后绵长的情感记忆——每口葱酱里,都沉淀着母亲掌心的温度,都凝结着对土地馈赠的敬畏。
  在这个快餐业发达的时代,手工制酱的技艺已如濒危的民间曲艺,只有当我在厨房试着复刻母亲的配方时,小陶罐里细微的发酵声,会将我再次带回到儿时母亲做豆瓣酱的温馨场景。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难忘儿时豆瓣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