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镇镇新型职业农民在喷灌小麦。贾鹏摄
“如今种地跟从前大不一样了!当农民也得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知识,我一个人可以轻松管理这200多亩地。去年215亩小麦纯收入10.75万元,看今年麦子长势,肯定会增收。”5月6日,孔镇镇吕门楼村村民赵文兴说。
58岁的赵文兴是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在吕门楼村廷良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种植管理工作。
吕门楼村的入股土地由村党支部领创办的廷良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聘用本村种植大户、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管理主体,从事玉米、小麦种植。合作社实施“1+334”分红模式,即在总收入中扣除群众保底分红、合作社管理人员生产成本后,剩余收入进行二次分配。其中,30%用于给群众二次分红、30%作为管理人员绩效奖励、40%留归村集体。
吕门楼村的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统一解决品种、品质、品牌等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群众来说,既有土地流转金保底收入、年底分红,又可到合作社务工获酬,农民摆脱土地再就业,实现了多渠道、多门路、稳增收。”吕门楼村党支部书记陈长德说。
目前,在吕门楼村带动下,周边村成立了5家合作社,正在筹备的有6家。
如果说吕门楼村合作社的入股土地属于“半托管”,那么马固村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的入股土地则属于“全托管”。马固村共有入股土地510亩,全部托管给山东鲁供乐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借助社会化服务,基地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拿打药来说,过去人工喷药,用量大、不均匀,还耗时。现在都是无人机喷施,四五百亩地一上午就完成了。”马固村党支部书记谢洪友说。
马固村种植基地内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全部实行统一购种、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从小麦、玉米的选种、管理、灌溉、耕播及收割各个环节都制定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秸秆还田、土壤深耕深松技术、播后镇压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等农业新技术应用率达到100%。基地农田全部改为喷灌,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我们着力打造小麦绿色生产基地,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利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在底肥施用中减少部分化肥使用,提升了小麦的品质,培肥了土壤。”山东鲁供乐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经理赵刚介绍说。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针对农时和实际情况,邀请技术专家做出植保方案,实现防治效果最佳、成本最低。“我们坚持以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为抓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村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达53家,全镇89个村集体收入均已超过5万元。除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王木腿村的绿色有机水果种植模式、吕桥村生姜种植模式的成功,也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探索了新模式。”孔镇镇副镇长陆秋燕说。
不同于普通果园里黄土裸露,王木腿村果园里的果树底下铺着一层黑色的地覆膜。“我们这个果园使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农业高效节水新技术。不但结果率高,还能大大促进果树生长发育。”王木腿村党支部书记潘宝林介绍,合作社所需土地采取“流而不转”的方式,参与基地建设的农户只需用自己的土地入股园区,就能成为园区股民,参与园区经营和分红。他们每亩每年按1000元为一股,资金入股同样按每股1000元/年计,入股额度最高为10万元。“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就不用愁。”站在580亩果园里,潘宝林望着满园的果树,憧憬着美好的前景。今年桃树到了挂果期,已经有湖南、广州、江苏、山西等地企业来王木腿村寻求合作。“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这盘好棋,把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合作社的抱团发展、农户的能动性等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优势叠加互补,产生了裂变效应,激活了农村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也让党支部在统领农村农业发展中找到了载体,真正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在群众中也有威信和话语权。”孔镇镇党委书记韩晓刚说。
□本报记者 赵治红 本报通讯员 郝坤张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