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1月,徐发祥出生在乐陵县铁营洼一带的小徐家村,一个极度贫寒的农民家庭。9岁那年,父亲把徐发祥送进了学校。 1934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乐陵乡村师范班。
在乡村师范班学习期间,徐发祥结识了一些思想进步的青年教师。其中有一位李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经常跟他谈理想、谈现实,并向他推荐进步书籍,引导他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4月,徐发祥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徐发祥在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并上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号召人们抗日,保家守土。1936年夏天,徐发祥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来受党组织委派,到铁营镇张顶村,以教书为掩护,秘密进行党的活动。
在张顶村任教期间,徐发祥经常走村串户,和老百姓促膝谈心。他还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向大哥徐清祥以及儿时的伙伴李清寿、李盛连宣传党的主张,讲解革命道理,并在学校附近村子里的青年中,物色党员发展对象。 1937年4月,徐清祥首先被吸收入党。后来,他们又相继发展了李盛连、李春年等一批党员。
1942年,冀鲁边区抗战开始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当年夏天,上级党组织调他到平禹县任民政科长。
上任伊始,徐发祥就深入各村访贫问苦,组织群众为前线将士的家庭代耕代种,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各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随着工作的深入,徐发祥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一个念头始终在他心中萦绕:几年来牺牲的战友散葬各地,疏于管理,如果建个烈士陵园该多好!这既是对牺牲烈士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和鼓舞。徐发祥坐不住了,立即向平禹县政府作了汇报。不久,他的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批准,决定把临邑西部的一座寺庙改建成烈士陵园,由徐发祥全面负责。
1944年11月的一天,徐发祥带着一名同志,前往正在修建中的烈士陵园检查工作。
这天下午,阴云密布,寒风刺骨,刮得人睁不开眼。走着走着,徐发祥一抬头,猛然发现正前方黑压压一片。他们停住脚步,定睛一看,见一伙从济南来的高帽子队,亦称还乡团。他马上意识到情况危急,说声“不好”,顺手抽出手枪,拉着那位同志往右边的一片坟地跑。
这时,对方发现了他们,顿时枪声大作。徐发祥二人迅速还击,奋勇抵抗。还乡团仗着人多势众,疯狂地射击。一颗手榴弹在他们身边爆炸,随行的那位同志牺牲了。
徐发祥虽孤身一人战斗,却越战越勇,只见他就地一滚,敏捷地躲到另一座坟头后,瞄准敌人狠狠地射击,几个敌人应声倒地。但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32岁。
(摘自《乐陵抗战那些年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