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作者:《九日齐山登高》
  项伟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源自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礼记·月令篇》云:“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就是说,菊花盛开于金秋,花呈黄色。而屈原的名篇《离骚》也有提到“夕餐秋菊之落英”,即采摘新鲜的秋菊花瓣放到嘴里咀嚼。那古人为何食菊呢?这是因为“菊花味苦平,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除了鲜食与泡茶,古人也有用菊花酿酒和入药的传统。早在汉代,宫廷与民间就流行采菊花茎叶和黍米酿制“菊花酒”,又称“长寿酒”,当做滋补圣品,相互馈赠。而三国时期的蜀人也有直接将菊花入药的习俗。可见在晋代以前,古人药食菊花已是普遍现象。而彼时,菊花不过是“路边的野花”,在花的“江湖”中,只是一“草根”而已。
  如果没有遇见“知己”陶渊明,菊花或许会一直默默无闻下去,可有时候命运的转折就在一瞬间,只因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的“花”生轨迹由此彻底改变。这位曾誓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诗人之祖,在弃官归隐之后,农忙劳作,闲时喝酒,赏花吟诗,而花中偏爱菊,觉得菊花像极自己:不争春色,独自盛开于寒秋,隐逸、清高。并为此写下了“秋菊有佳色,裹露掇其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等诸多颂菊的佳句。就这样,在陶渊明诗词的加持下,原本只做药食的菊花忽然拥有了自己的品格,或者说,是陶渊明的品格:超然物外、坚贞高雅、恬淡悠闲。世人皆仰慕陶公人品、才华,而陶渊明独爱菊,故而看到菊花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自此,菊花凭借名人成功“上位”,跻身于“名花”之列。
  而南朝诗人范泰的一首《九月九日诗》——“篱菊熙寒丛”,偶然间将菊花与重阳节联系在一起,不想竟开了“重阳菊花诗”的先河,由此延至唐宋,此类题材的诗词,形成诗歌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意象。先有如初唐诗人崔国辅的一首《九日》,借着陶菊、重阳,思乡念友的同时也抒发了旷达的人生态度:“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中有盛唐诗人的反复吟唱——“待到重阳节,还来就菊花”,菊花的地位愈发巩固,甚至于有诗人将重阳称作“菊花节”——“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后有晚唐大诗人白居易的重阳诗,借助露菊、东篱、陶家等意象,表达了对陶渊明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的强烈共鸣——“霜逢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得益于诗人们的热情讴歌和点赞,至唐末宋初,“无菊非重阳”遂成风气,作为重阳节的代名词,菊花傲然稳坐头把交椅。
  然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自有其过“花”之处。秋菊其花“色艳群英”,其香“芳熏百草”,其品“清寒傲雪”,深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比如“甄嬛传”里的才女沈眉庄,平生素喜菊花,最爱的一句菊花诗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其文即出自宋末爱国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表达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再如大诗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虽寥寥数语,却传达出其活在当下、豁达通透的极高觉悟与境界。而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借用黄菊花做比,道尽了一个少妇独守闺房的种种情愫——“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菊花须插满头归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