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档案局在某村民家中,发现一清代1892年钦命山东布政使司刻有 “品行端方”字样的赐牌匾,和一块1807年乐陵知事牌匾书 “力行善事”的赐牌匾。据档案局工作人员称,此发现的清代牌匾对研究当地历史人物、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着重要意义。
两块牌匾为木质,长约1、 5米,宽约0、 7米,牌匾刻字表面为镀金, “品行端方”牌匾:右侧刻有 “钦命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松为”字,左边刻有 “光绪十八年壬辰介賔张进善立”字样。而另一块刻有 “力行善事”的乐陵知府所赐牌匾 “:右侧刻有 “大清嘉庆十二年”、 “勅授文林郎知乐陵县事加五级记录五次邵”和两个红印等字样,左侧刻有 “重修张家桥张寿文立”字样。牌匾木质坚硬,雕刻精细,字迹刚劲有力。
为弄清这两块牌匾的由来,笔者走访了《品行端方》主人张进善之重孙张希佶。据他介绍,张进善 (道光15年—光绪33年),字协一,号统元,是清朝光绪年间乐陵县与庆云县一带有名的乡医,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相传他不嫌贫爱富,不攀高官富贵,一心为平民百姓看病。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不吃请,不收礼。有来车接的,有步行来请的,他先跟步行的去。不管路有多远,不辞辛苦,不管是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有效施治,而且不计名利,深受十里八乡村民的拥戴。光绪十八年当地瘟疫漫延,方圆几十里患者无数,他走村串户主动出诊治病,并支起大锅自费买药熬汤,免费供各村百姓服用,治愈上千人。他还教子从医,为百姓治病,先后为抗日将领宋哲元的母亲等人治好过病。他的品行受到当地官员和百姓的高度称赞,当时皇帝命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松,为其授 “品行端方”匾一块,旗四面,伞扇两把、七品衔衣冠等 (1960年水灾时损毁),封七品衔,以章其德。
牌匾 《力行善事》的后人拿出了张氏族谱,在族谱上我们依稀查到有关的记载:张瑟桥村位于马颊河北岸,当时在马颊河上有座简易小桥,一遇大水就被冲毁,交通十分不便。河的南岸有一半的土地,耕种、收割等来往都靠一只小船摆渡。每当大集时,十里八乡来赶集的人很多,为解决两岸群众的过河问题,张寿文决心自筹资金修桥,于是他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变卖了家产,拿出全部积蓄,多方筹措资金,购买木石料,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建起了当时马颊河上最大的石木桥,从此两岸变通途。为表彰他的善举,当时文林郎(正七品)乐陵县知事(知县)邵延曾为张寿文立《力行善事》牌匾。
两块古牌匾均充分体现了乐陵淳朴的民风,以及枣乡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乐陵深厚而肃穆的文化古韵,同时对于研究乐陵人文风俗,挖掘古老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市档案局 □王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