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家有虾网
作者:煮
  “文革”之前,大姐将她时常夸耀在城边 “海子”里,一天能拉好多大虾换钱的“大虾耙子” (小拉网)送给了我们。
  不知是因为当时农村生活情趣的过于贫乏单调,还是因为人在童年时期对新鲜事情的过分关注,自我欣赏那架普通的虾网,便向小伙伴们炫耀虾网的奇特,成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 “谈资”。
  当时,为了能活灵活现地向人们表述虾网的形体结构,以 “谈资”满足虚荣心的需要,我对虾网的观察也就特别的细致,逢人爱夸张的描绘和有机会便反复的讲述,使我对那张小虾网的模样和功能,至今还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那张被称作 “大虾耙子”的小网,长有两米左右,高度也就一米二三的光景。在三四根相等粗细竹杆梆成的横杆上,固定着的是一幅杏黄色、有着上中下三层网口、最下方为深网兜的双面细网花 (孔)的捕虾网具。网兜之间是用粗网绳固定着上圆形下梯形、上下两道凹槽、近似男厕标识上部造型的生铁 “坠石”。三层网口的里面,是用软网线织成的长约十来公分、形如人们戴在上衣袖口上 “套袖”状的 “通道”。虾网工作时,在网绳的拉力、横杆浮力、铁 “坠石”沉力和由于网动而形成 “静态水流”的多重作用下,网体前部离水底浮行,后面的网体则紧贴着水底拖行,三层网口和内 “通道”在水流的作用下正好将网兜全部打开,无论是鱼还是虾,只要进了网口再想返身逃脱,就会被软线织成的 “套袖”通道遇触回卷,温柔地将它们挡在里面……
  “大虾耙子”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操作它的人不用下水。使用时用两套比较长的绳索同时拴在虾网横杆的等腰引绳上,一个人或几个牵着一套绳索绕水塘前行,待绳索用尽时开始拉网;另一个人手持另一套绳索负责理顺放送,待对方出网收完鱼虾重新下网后,放送绳索的人再充当拉网的角色往复运作就可以坐收“鱼利”了。
  父亲将 “大虾耙子”带回家之后,最初的使用只限于他们几个比较要好的人们。我由于年龄还小,也跟在他们后面凑热闹。其实,我们村的水塘里并没有大虾,连年的大水总是将塘水与排洪的沟河联成一片,多数鱼类随着排泄洪水多已 “附”之东流。沽水时节,鱼类在人们以各种形式的捕杀下也少的可怜。能否用捕虾的小拉网拉到水塘中的鱼类还是个未知迷团。好在当时父亲还比较年轻,办么事也不怵头。他们通过长长的网绳,将拉网绕到近靠芦苇茬子的水域,尝试着捕获躲藏在水塘底层的鱼类,头网出水,还真捕获了一些爱钻泥的鱼类。
  当时,捕捉最多的是黑鱼、鲶鱼和扎人很厉害的 “纪花”、 “嘠 ” (当地人俗称的两种鱼)。其中, “纪花”鱼全身青中泛黄的肤色上,有着由大小不等黑色圆点组成的不规则图案,也可能就是人们为它命名的依据。它的浑身上下全是扎人的刺儿,一遇到触及身体的东西,全身的刺儿就会炸起来。收网时,我就曾看到它用带有锯齿的大刺儿,将网绳牢牢地 “嘎”住,大有一种宁死不屈的无畏气势……正因为它具有这种特性,进了网也就没有再想离去的可能了。这种鱼的肉不仅有油性还特别的好吃,收拾好下锅之后,既便是不放食用的油类,炖到火候食用时,在泛着油晃子的乳白色鱼汤里,既鲜美又清香的“蒜瓣子肉”真让人有一种饱享口福的感觉。
  从那时起,在生活资料极度贫乏的年代里,在某些沽水的时节,我家也就有了以黑地瓜干面窝窝头就饨 (煮)鲜 (咸)鱼的不协调的餐肴。同时,也为父亲的 “网权”下放,由我主持 “网事”埋下了伏笔……
□ 山泉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家有虾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副刊·连载】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