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粥香暖冬
  

□侯敬晨
  每年一入冬,我便惦记着煲粥。取半碗米倒在盆里,注入清水。约莫半个钟头,米便泡好了。连同那泡米的水,一并倾入一只阔口的砂锅里。我总觉着,煮粥是非用砂锅不可的,它厚墩墩的,性子温吞,能将那文火的热,匀匀地、慢慢地透到每一粒米里去。水要一次加足,最好是滚开的,这便省了些时辰。
  我素日里煮的粥,都是些家常的,并没用什么稀奇材料。有时是青菜粥。取几棵矮矮壮壮的上海青,菜帮子切成细丁,叶子则切成粗丝。先用一点盐拌了,待白粥将成未成之时,将这碧绿的一把撒将进去,再点上几滴晶亮的油。那热粥一激,菜的清香便全逼出来了,颜色也愈发鲜亮,看着便令人欢喜。
  有时煮红薯粥。挑那种红皮黄心的蜜薯,削了皮,切成不规则的滚刀块。这红薯性子憨厚,耐熬煮。与米一同下锅,待到粥好,那薯块也早已烂熟,用勺子轻轻一碰,便化作一团金黄的沙,融在粥里,整锅粥都染上了一种暖暖的甜意。
  最有趣的,要算白粥了。什么也不加,只米与水,清清白白地熬着。火候到了,米与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了。舀一勺,那粥汤浓
  滑如乳,米粒已化得无影无踪,只留一缕魂儿在里头。就一碟酱黄瓜,或者一块腐乳,呼噜噜喝下去,从喉咙一直到胃里,都是暖暖的、妥帖的。这白粥的味,是至淡之味,初尝似乎无奇,但细品之下,那米粮本身淳厚的甘甜,便一丝丝地渗了出来,教人回味不尽。这大约便是“淡乃滋味长”的道理了。
  父亲常说他们乡下人的老话:“粥有十利,饶益行人。”究竟是哪十利,我至今也未考据明白。但想来,无非是养人、省事、平气血之类。我觉着,煮粥、食粥,于身心最大的益处,怕是那份在慢火细熬中得来的从容与安宁。
  粥终于煮好了。熄了火,且不忙盛,让它靠着砂锅的余温,再“闷”上一会儿。这最后的一步,是画龙点睛,能使粥的质地更加绵密融和。
  捧着这一碗温香,坐到窗前。外头或许还飘着些似有若无的冷雨,但手里是暖的,胃里是暖的,心里便也是暖的了。一口一口,慢慢地呷着,那暖意便顺着四肢百骸蔓延开去,将一身的寒气都驱散了。
  喝粥的时候,常会无端地想起一些旧事,或是故人。这粥,便不单是果腹之物了,倒像是一条温润的纽带,连缀着过去与现在,氤氲着寻常日月的静好。汪曾祺先生曾说:“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这一碗朴素的粥,大约便是我的“小暖”了罢。
  窗外的冬夜正长,而我的砂锅里,总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暖暖的乾坤。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粥香暖冬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