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庆云杨迎春创作的剪纸入选全国非遗手工作品名单——
方寸间裁出大千世界

杨迎春在庆云县渤海中学非遗剪纸工作室制作节气剪纸


展示剪纸作品


开展剪纸公益教学


作品《黄河情黄河魂》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刘立颖张晓
母女共剪黄河魂,作品登上全国展台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我想用最传统的手艺,为母亲河‘留影’。”谈起创作《黄河情黄河魂》,杨迎春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这幅长达2.3米、宽0.9米的作品,创作难度远超其尺幅——如何用剪纸语言讲述黄河的宏大叙事?她反复查阅文献,最终决定以沿黄九省标志风物为主线。具体操作起来却陷入困境:从三江源到入海口,莫高窟的厚重、兵马俑的雄浑、泰山的巍峨,怎样用“千剪不断、万剪相连”的线条勾勒?
  “那大半年,家里地上、桌上总是铺满画稿和红纸屑。”她回忆,白天要完成教学任务,只有晚上和周末才真正属于创作。两个女儿成了她的小帮手:大女儿在课业间隙时常来搭把手;小女儿年仅9岁,却已是剪水波纹样的“熟练工”。
  “有时关键位置一刀失误,整幅作品只能重来。”她说,最磨人的不是时间,而是那种“一剪定成败”的压力。可每当看到女儿们专注的眼神,看到黄河在指尖渐渐“流淌”出来,疲惫便悄然消散。最终,用了半年多时间,这幅凝结母女心血的剪纸,从县市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入选了百件“女性的力量”全国非遗手工作品名单,于10月25日至11月30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
  十六载坚守,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杨迎春的剪纸之路,并非一路繁花,而是一场始于挚爱、成于坚韧的漫长跋涉。
  她从小痴迷剪刀与红纸碰撞出的奇妙世界。后来,有幸师从“一剪红”如意剪纸第四代传承人黄玉华,因师傅在聊城,她只能利用寒暑假学艺。她说:“那时全凭本能的热爱,觉得这东西真神,剪啥像啥。”
  大学她主修美术,却始终没放下那把剪刀。毕业后成为美术教师,生活的琐碎与工作的繁忙曾让剪纸退居为“业余爱好”。甚至当有人建议她申报非遗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茫然:“剪纸跟非遗有什么关系?手艺人,不就是埋头苦干嘛。”
  真正触动她的,是手艺人的现实困境。“做手艺很苦,有时还很‘亏’。”她见过同行呕心沥血完成大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那种失落,我懂。如果我们不站出来,再好的手艺也可能无声消失。”
  在师傅的鼓励下,她决心扛起传承大旗,系统梳理“一剪红”的谱系与技艺。这项来源于民间的艺术,由第一代创始人吕氏于19世纪80年代创立,至杨迎春这一代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申报非遗之路漫漫——从2009年萌生念头,到2019年入选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再到2025年成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走了16年。这期间,她既要教学、创作,还要走访老艺人、整理文献、参加培训,常常忙到深夜。
  “一剪红”如意剪纸讲究“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风格南北交融,既有北方的粗犷,又含南方的精巧。掌握精髓需极致耐心与反复练习,她一遍遍练“冒铰”——不画底稿、心手合一。剪刀在指尖翻飞,稍分神线条就断,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修炼”,让她从临摹走向创作,从手艺人升华为守艺人。
  开展公益教学,点燃传承薪火
  “支持一个人,幸福一个家,温暖一座城。”这是杨迎春开展剪纸公益教学的初心,而校园是她最看重的“传承土壤”。
  自2010年起,她把剪纸带进课堂,起初只是带学生剪些简单图样。后来,她惊喜地发现,平时坐不住的孩子,一拿起剪刀竟能全神贯注。“剪纸不仅是手艺,更是修心。”她越来越笃信这一点。
  她的课堂有一条“铁律”——不准用笔画稿。“我告诉孩子,你心里有什么,就直接用剪刀表达出来。”从剪直线、曲线起步,她一步步引导学生“手中出形,心中生意”。尽管起初作品稚嫩,但在她的鼓励下,一朵朵窗花、一只只小动物逐渐在孩子们手中“活”了起来。
  教学相长中,杨迎春也迎来创作的爆发期:从历时4年完成的48米《水浒传》108将长卷,到原创的10米《八极拳基本功法》、8米《八极拳小架》画卷,再到3米高的《舞动中国
・吉祥庆云》剪纸画框……她不断结合本土人文,用剪纸讲故事,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气息。
  如今,她的剪纸社团已成为校园“明星社团”,学生作品登上过庆云电视台、央视七套;她本人也走进大学、社区、乡村,举办数十场公益讲座与展览。在她的努力下,学校成立了县级非遗剪纸传承基地与工作室,并编写出校本教材。这门古老技艺,正如一粒粒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从青涩的爱好者到备受认可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杨迎春用执着坚守、精益求精诠释了何谓工匠精神。于她而言,那一剪剪划开的不仅是红纸,更是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门;而那飘落的纸屑,正是为非遗新生撒下的希望之花。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方寸间裁出大千世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