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畅通“京津研发、德州转化”通道,整合三大功能吸引高端项目落地生根
京津“金种子” 德州结硕果

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及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两大园区


中心与德州创语之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签约


交个朋友电商学苑德州运营中心直播带货场景


山东朗朗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检测产品


  

□文/图本报记者刘潇 路龙帅 本报通讯员韩哲 小璐
园·看点
●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启用一年多,吸引42家企业入驻,其中22家来自北京、天津
●引进京津高端项目占比超90%,一批批来自京津地区实验室的“金种子”,在德州结出硕果
  8月26日,在德州橙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车间,总经理刘子范按下全新碳纤维预浸带生产线启动按钮时,电子屏显示当日产量可达4吨。而在3年前,企业在北京的实验室里,相同产品日产量仅有几小卷。“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德州的路走通了。”她说。该企业依靠清华大学技术团队,成为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首批入驻的42家高科技企业之一。
  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位于天衢新区,于2024年6月24日揭牌成立,整合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产业创新服务及人才培养交流三大功能。启用一年多来,该中心已成功吸引42家企业入驻,其中京津高端项目占比超90%。
破承接瓶颈:从“错失之痛”到精准建平台
  2023年底,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负责人纪佳莹经历了一次深刻教训:她外出招商时,清华大学团队的一个新型复合材料项目,因本地缺乏专业中试场地,最终选择落户河北。她坦言,当时天衢新区虽有区位优势,但缺乏承接高端科创项目的综合平台,导致许多手握核心技术的京津科创企业难以落地转化。
  转机出现在2024年6月,距高铁德州东站仅8分钟车程处,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正式启用,明确了“研发在北京、智造在德州”的发展路径,并与中园科技创新创业园联合布局,明确规划:北区建设定制化中试基地及标准化量产厂房,中区设置独立研发实验室与洁净车间,南区配备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同时,双回路供电、千兆光纤、危废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同步完善。
  北京昇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受益者。企业自主研发的光伏电站监测系统,曾在北京搁置3年未能产业化。“中心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研发场地,3个月就完成了首台设备下线。”技术总监王立军指着正在装运的设备介绍,这批产品将用于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的光伏电站建设。目前,企业月产能已达50台套,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建服务生态:全周期机制破除转化梗阻
  “落户这里,一切都变得简单!”山东朗朗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智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致力于人体生理音检测设备的研发与生产。2024年11月入驻中心后,遭遇发展难题,新投产的智能听诊设备生产线需要增容200千瓦电力,原有电路无法满足需求。“问题反映当天,中心就组建了专项工作组。”公司总经理刘国栋回忆说,帮办员周菲第一时间向天衢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汇报,紧接着,工作组同步启动3项硬核措施,对接供电部门启动电路改造,协调齐鲁工业大学专家优化设备能耗,将电力扩容事项纳入施工绿色通道。28个工作日内完成从申报到送电全流程,比常规流程缩短三分之二的时间。如今,该企业已在德州建成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数字听诊创新基地,产品覆盖12家基层医疗机构。
  平台是基础,机制是关键。要让项目不仅落下来,更能活得好、长得壮,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在招商方式、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上大胆创新。
  “我们创新招商策略,精准对接京津有产业升级需求的优质项目,并借助专业运营公司,提供量身定制的入驻方案。”中心招商服务部主任张文涛介绍,这种机制有效避免了传统项目落户的冗长流程。今年以来,已吸引山东标云数据服务、北京秀梦科技、山东聚核信息技术等12个契合新区产业方向的新项目签约落地。
  在这里,“拎包入住”不是口号。中心形成了集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中试量产、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多维发展模式,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帮代办”服务。帮代办员周菲手持《企业服务通》手册向记者展示,“这本服务通像‘导航仪’,清晰列明了所有流程和要点,让企业省心省力。”
  此外,中心借助天衢新区政策优势,打造了与企业无缝衔接的政务服务圈:与京津冀鲁25个县市区实现89项高频服务跨省通办;每月组织“京津德州技术产业”对接会,累计促成12项合作;与中关村朝阳园共建双向孵化基地,北京项目可直通德州中试线。
见协同实效: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优越的区位叠加高效服务,使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迅速形成强大的产业“磁吸效应”,使企业从最初的“试试看”,到如今的“扎下根”。
  原始天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中心A栋3层,与去年相比,研发区域扩大了整整5倍。“最初只租用200平方米办公区试水,现在已扩展至整层。”总经理王俊华说,“落户后,我们年销售收入迅速突破1000万元。”
  类似的成长在中心清晰可见:德州橙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实现月产百吨,较实验室阶段产品耐久性能提升20%;中科晶圆碳化硅切割机生产线全线投产,填补省内技术空白……
  橙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碳纤维增强材料和环保型土工合成材料。然而在2023年后,企业发展遭遇瓶颈:既要研发、又要搞生产,狭小空间不够用。在“北京研发、德州转化”的格局下,公司落户天衢新区。“这里既有生产厂房和产业配套,又能帮助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和业务制度,创新成果直接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效率翻了好多倍。”刘子范介绍。
  与此同时,中心注重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了全新的创新孵化器,由杭州交个朋友电商学苑全面负责运营。“我们为企业量身定制从核心技术转化到线上市场开拓的全流程服务,助力初创企业破茧成蝶,完成数字化转型。”电商学苑相关负责人温宇华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心企业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2.5亿元,完成专利转化12项,吸引高端研发人才53名。“这里已形成从研发、中试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条,京津冀的技术种子能在德州乃至天衢新区快速生根。”天衢新区投资促进部部长张勇说。
园·观点
天衢新区投资促进部部长张勇:
  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的实践,是天衢新区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它以“硬平台”破解承接难题,以“软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以“活机制”提升转化效率,成功构建起“京津研发、德州转化”的协同链条。
  中心启用以来,形成了顶尖项目云集、京津企业扎根、创新成果涌现的生动局面,有力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与生命力。这片协同创新的试验田,正为德州乃至更大范围的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其探索经验值得关注。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京津“金种子” 德州结硕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