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宁津县崔杨抗战旧址
三千大刀铸就不屈脊梁


  

□本报记者杨鸣宇本报通讯员孟娟
  “你看这复原的铁匠炉,正是当年我爷爷任玉杰带着乡亲们给八路军打刀用的!”8月14日,在宁津县柴胡店镇的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内,任廷水一边指着展品一边讲述着那段全民造械、共赴国难的抗战岁月。1938年,因军工厂产能有限,八路军枪支很少,大刀成了前线将士的主要武器。崔杨村党组织负责人任玉杰得知八路军武器匮乏,当即变卖家产,凑钱购置煤炭与铁矿,在村里支起4盘铁匠炉。熊熊炉火映红了夜空,也点燃了村民们的抗日热情。“爷爷将3000多把大刀送到八路军游击队手中,还带着村里的有志青年苦练杀敌刀法,后来不少人都瞒着家人报名参军,把青春热血洒在了抗日战场上。”任廷水的讲述里,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纪念馆内,还有一件格外珍贵的“宝贝”——冀鲁边区工委机关报《烽火报》的原件。这份1938年创刊的报纸,是当时边区军民的“精神食粮”,最多时每期印刷5000多份。“印报的日子苦啊!为躲避日军搜查,印报点搬了又搬,最后干脆钻进几米深的地道。”纪念馆解说员郭培燕介绍,“地道里又暗又闷,险情说来就来,印刷全靠石印,往往涂五六遍才能印出清晰的字迹。”即使这样艰苦,《烽火报》也从未停刊,它如一束不灭的火种,点亮了军民的抗日信心。
  崔杨村在抗战初期是冀鲁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活动的重要场所,萧华司令员曾在这里部署作战,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烈士也曾在此开展工作,全村先后有17名烈士为国捐躯,每一段故事都可歌可泣。2015年,崔杨抗战纪念馆建成开放,展出实物500余件、照片190幅。
  近年来,崔杨村依托区位优势与红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除了建有崔杨抗战纪念馆、崔杨村史馆、崔杨红色记忆馆等红色建筑外,还建有崔杨美术馆、鸣虫馆、宁津历史民俗老建筑馆以及千亩名贵苗木基地、艺术垂钓园等文化旅游景点。与此同时,崔杨村还把民生答卷写得扎实又温暖:硬化路面、新建排水沟、安装太阳能路灯、粉刷墙面、栽种绿植……“三纵三横”的道路四通八达,投资建设标准化学校与老年公寓,超市、卫生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的日子过得舒心又便利。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千大刀铸就不屈脊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A3 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