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高温预警频发,湿热天气成“隐形杀手”——
三类人群应重点防暑
  

□本报记者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王琰
  7月4日至6日,德州市气象台连续三日拉响高温预警,面对“高温高湿”双重攻势,部分重点人群的健康尤其要受到关注。户外工作者,孕产妇、老人与儿童,慢性疾病患者,是最容易发生高温中暑的三类人群。如何保护他们的健康?德州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周立祥给出了详细建议。
户外工作者:作业“避中间
  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户外工作者伴随着高强度体力劳动,汗水大量流失,水分与电解质被急速消耗,身体的核心温度逐渐上升。这种状态下,热痉挛、热衰竭乃至致命的热射病,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袭来。
  周立祥建议,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是关键,要“抓早晚、避中间”。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严禁露天作业,期间注意补充水分,最好每15分钟补充200毫升含盐饮料。同时,及时更换湿透衣物。若出现肌肉抽搐或头晕,必须立即撤离高温区,用凉水喷洒全身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敏感人群室内通风勤补水
  孕妇除自身代谢需要外,还要额外承担胎儿的代谢产热,对脱水更为敏感。儿童代谢旺盛,活泼好动,产热多。老人感觉迟钝,汗腺功能下降。这些特殊人群的生理特点使他们更易中招。
  对以上人群,要特别关注,重在主动干预。空调温度建议设定26℃至28℃,避免直吹冷风,每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照料者需定时督促饮水,观察尿液颜色(浅黄为宜);为失能老人用湿毛巾擦拭颈侧、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周立祥特别提醒:孕妇出现腹痛、儿童异常烦躁以及老人反应迟钝或饮食异常等情况,要立即就医,不可忽视。
慢病患者服药监测遵医嘱
  “高温天气,出汗增加,如果补水不足,会使血液粘滞度增加,引起心脑血管病发作。这几天,这类患者有所增加。”周立祥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身体素质本来就差,耐受高温高湿等极端天气的能力不足,更易发生中暑。”
  慢性疾病患者要平安度夏,应遵守三个要求。首先,控制基础疾病是关键,及时与医生沟通,严格遵医嘱服药,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第二,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起居方案,合理运动,充足睡眠,心情愉悦,可以避免病情波动,有利于预防中暑。第三,注意识别危险信号,出现胸闷、头晕、恶心等貌似“轻微”症状时,要提高警惕,注意排查隐匿的危险情况。周立祥提醒,如果经过短时间观察,情况无缓解,要及时就医。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类人群应重点防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