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王珍珍:把马铃薯种子送上天

参加《新时代青年说》节目录制


王珍珍(右)察看马铃薯种苗长势



用“航天种”培育的马铃薯喜获丰收


  记者胥爱珍
  王珍珍
  1991年生于临邑县,硕士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现为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现任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航天育种实验室主任。参与的项目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久前,全省青春建功高质量发展表扬名单公布,是德州市唯一上榜的青年个人。
  走出象牙塔,踏入泥土地,育出科技种……历经7年从案头到地头的磨炼,王珍珍带领团队首次实现马铃薯航天育种,成为一名奔跑在科研育种最前沿的追梦人,凭着对农业科技的无限热忱,续写着新时代育种人的坚守故事。
  风吹日晒
  只为育好一粒种子
  1991年,王珍珍出生在临邑县邓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耕地、播种、拔草,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我记得小时候,每年种小麦、玉米前,父母都到处打听,看谁家种子产量高就买谁家的。”王珍珍说,从那时起,她就深知一粒好种子的重要性。长大后,这种情感驱使她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选择了园艺专业。
  2018年,王珍珍从山东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入职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满怀期待地开启了自己的育种生涯。
  没想到,初到田间,王珍珍就遭遇了考验。2020年“五一”假期,正是马铃薯育种的大田播种时节,她跟随团队去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试验田播种。商都素有“薯都”之称,但那里的天气让人望而却步。大风吹起来,人都站不稳,日照强烈,涂防晒霜也不管用,这让初来乍到的王珍珍吃了不少苦头。每天,她和同事们穿着工作服,在大田里忙活,渴了喝口瓶装水,累了就坐在地里休息。一天下来,浑身是土,脸上晒得黝黑脱皮。1个月后回到家,母亲差点没认出她来。
  那次经历,让王珍珍沉浸式体验了育种人的不易,也感受到育种人的坚持。
  “育种是件苦差事,10年时间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都不算长。没有一季又一季的按部就班、一年又一年的接续繁育,哪能选出好种子?”希森集团生产总监屈海东的话,深深印在了王珍珍的心里,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育种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攻坚克难
  马铃薯种子搭上“太空班车”
  在田间不断摸爬滚打,王珍珍渐渐成长为团队中的骨干。2022年,她迎来了育种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航天育种。
  2007年,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希森集团运行。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借助科技力量,用紫外线照射、钴-60辐射等方式,提升育种成功率。参与钴-60辐射育种项目的王珍珍工作认真踏实,得到领导认可。2022年,希森集团决定开展航天育种,她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
  领到任务的王珍珍,组建了11人的项目团队开展攻坚。当时,因为种种原因,不方便与航天搭载审核单位当面交流,只能线上联系。她提交的申请材料,一次又一次被打回来。那段时间,她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一次,对方让修改的一处内容,反复修改了五六遍后又被打回来,说再改不好就不要交了。濒临崩溃的王珍珍哭着敲开了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的办公室门,向他求教。最后,历经5个多月无数次的沟通,她准备的材料终于通过审核。
  航天育种不简单,上天的种子也必须“过五关斩六将”。筛选种子时,王珍珍和11名同事“齐上阵”,在自有的280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中,一批批优选组合,最后经过3个多月不懈努力,选出了20份共计2万粒种子送审,成功拿到了希森马铃薯种子的“飞天通行证”。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这一刻,全国人民热血沸腾,王珍珍也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那艘飞船上搭载了他们培育精选的2万粒马铃薯种子,那是山东的马铃薯种子首次飞向太空。
  求知笃行
  奔向新“薯”光
  2024年9月,王珍珍像以前一样,和同事一起到内蒙古收获马铃薯。
  那段时间,内蒙古遭遇了多年未见的连续降雨,育种试验田里严重积水。“一铁锹挖下去,根本铲不着薯块,全是泥水,只能用手挖。”王珍珍说,原本只需半个月就能收完的120亩试验田,用了40多天才收完。“哪怕有一份材料能用,也必须收。”她坚定地说。
  从事育种工作7年,经历过收获的喜悦,也感受过试验材料表现差的失落,起起落落间,王珍珍的心态变得平和坚定。
  “现在,播种在内蒙古大田里的航天种子已经收获,我们会一株一株进行鉴定评价,直到选出更优良的种子。”她说。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但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航天育种更像是“开盲盒”,还得经过多年的大田鉴定评价,才能确定这些“天选之种”是不是“天选良种”。她说,科研育种的路还很长。
  马铃薯作为四大主粮之一,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而小种薯里的“中国芯”,需要一代又一代育种人的不懈耕耘努力。她感觉自己肩头有沉甸甸的责任,也深知自己接过的是前辈们的接力棒。
  2024年,王珍珍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农业农村部项目“国内马铃薯主栽品种晚疫病抗性鉴定”。她更忙了:在去内蒙古的路上,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究班讨论课程;考试的前一天还在内蒙古试验田里挖马铃薯,晚上10点多才到达南京准备参加第二天的考试;考完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试验田。
  目前,王珍珍已参与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山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的“高产多用途希森系列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她说,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奋力跑好自己这一棒,和团队同事共同开创育种事业新“薯”光。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王珍珍:把马铃薯种子送上天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