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营造开放创新生态

  马惠敏
  在大力倡导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政策激励下,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他们的火爆出圈,不仅提升了杭州的国际形象,也吸引了全球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关注,更激发了诸多城市对科技创新生态的深度思考,为何是杭州?向杭州学什么?或许从以下几点启示中可以窥见一二。
  启示一:深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业态。杭州此次能在科技领域脱颖而出,主要与其长期形成的经济发展基础相关。一是民营经济活跃。杭州民营企业数量多,经济权重高,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优势。截至2024年底,杭州民营企业数量为92.07万户,占浙江省民营企业总数的26.27%。二是产业链条完备。杭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560家,利润总额占浙江全省超七成,形成了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条,人工智能发展整体水平居全国第一梯队。三是创新生态完善。高科技数字企业在初创时,需要依托于大企业或已有的技术,而阿里巴巴既为AI初创公司提供充足算力,又为大模型测试应用提供多样场景。这些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共同打造出“六小龙”的产业成长环境,让杭州在AI新科技浪潮中得以抢占先机。
  与杭州相比,我市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不同,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因地制宜”这一关键。一是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径。牢牢把握我市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定位,聚焦先进制造业强市、食品名市、特色体育名城建设,深度挖掘我市经济增长潜力,同时借助AI力量主动求新求变,从自身特色寻找突破口,着力打造我市现有优势产业与未来产业之间的“链接点”。二是加快民营企业发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效借鉴杭州经验,紧密结合我市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细化具体政策举措,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创新转型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三是抢抓政策机遇支持科技创新。吃透国家持续释放的各项政策措施,牢牢把握技术创新、延链强链等着力点,聚焦我市氢能及燃料电池等成长性强的赛道,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针对性强的政策扶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积极拓展新业态、布局新场景。
  启示二:优化营商环境,找准政府“定位”“边界”。杭州一直秉承着“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的理念,连续5年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获全国城市第一,体现了政府在企业发展周期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一是制定前瞻性支持政策。早在本世纪初,杭州就将数字经济确定为支柱产业,出台一系列涵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着力把市场没有能力驱动的资源引流到需要发展的领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引领。二是聚力提升服务效能。秉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极大简化办事流程,提升行政效率,为企业营造了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三是充分发挥耐心资本优势。创新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当前大多数城市对于“风险”态度保守,而杭州愿意接受创业者的“不确定性”,鼓励试错与迭代,允许政府引导基金最高30%的亏损,以耐心资本撬动了更多民间资本。
  当下,我市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最关键的在于建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把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一是坚持长期主义,多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立足长远发展需求,坚持以前瞻性思维谋划产业布局,聚焦前沿领域,持续健全市场公平竞争、要素保障、助企帮扶等机制,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二是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将精力和资源重点放在完善创新创业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刀刃”上,强化数据融合共享,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策兑现度,打造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不断提高企业舒适度。三是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设置合理容错率,同时优化其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吸引知名创投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金聚力支持重点领域发展。
  启示三:打造开放包容城市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对于赋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杭州“六小龙”的成功离不开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一是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杭州十分注重创新创业,企业之间具有联合创新意识,政府也对创新行为给予支持。比如,针对创业初期的大学生群体定期召开大学生创业沟通会,帮助初创企业找准方向、解决问题,提升归属感。二是人才支撑有力。浙江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持续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智力源泉。三是保持对前沿知识的精准把握和有益探索。当脑机接口技术还鲜为人知时,杭州的招商人员就凭借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将在美国波士顿创业的强脑科技招引到余杭区;针对科技成果应用,政府积极开放资源,共享公共数据,与企业共同探索创新。
  对我市而言,要打造积极的创新文化,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一是构建开放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通过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激发本地创业活力。加强企业与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共同建设科创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让企业和创业者在科创路上单打独斗。二是注重人才引育。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加强对本地人才政策的宣传,吸引留住高端技术人才,将人才关键变量转为发展最大增量。三是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帮助创业者树立企业家意识,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将创新创业作为其自身的根本职能,通过文化渗透构建创新创业优质人文环境;继续用创新的手段和形式,持续点燃创业者的激情,营造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创业环境和氛围,让德州成为更多创业者的乐园、民营企业的乐土。 (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营造开放创新生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