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三点发力”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丛瑞雪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明乡风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治理的重要推手。新时代开展文明乡风建设,可以着重从强化思想引领、培育乡村人才、推进移风易俗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走深走实。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文明乡风建设的精神基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一是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党组织导向作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为引领调动各方面参与积极性。要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做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精神要髓,把握文明乡风建设的精准方向,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先进思想文化引领,解决农民思想价值观受到负面价值侵袭的问题。二是建强“实践阵地”,创新理论传播载体形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理论下沉基层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基层理论普及中的重要作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讲、文化生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群众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实现外塑形与内铸魂的耦合共振、相得益彰,由此真正实现让理论普及成风化人的作用,推动文明新风在城乡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培育乡村人才,激活文明乡风建设的内生动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文明乡风的创造者与传承者。破解乡村人才流失、农民参与度不高的困境,需构建“本土培育—政策扶持—组织保障”的人才振兴体系。一是实施乡土文化人才孵化工程。建立乡村文化人才动态数据库,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其中,对非遗传承人,实施“名师带徒”计划,给予创作资金补贴与市场推广支持;对民间艺人,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非遗展演等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对返乡青年,开展“文创设计+电商运营”培训,培育“乡村网红”“文化创客”等,形成村村有文艺人、村村有群文队伍、村村有文化带头人的良好局面。二是完善基层文化治理组织体系。构建“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三级服务网络,每个乡镇除配备综合文化站专业人员外,还应在每个村设置基层文化联络员,吸纳返乡文艺创作者、大中专学生等群体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在农忙时节、文艺排练期间,依托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开展“童伴计划”“银龄关爱”等服务,解决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后顾之忧。三是创新农民主体参与机制。推行“文化需求订单制”,通过问卷调查、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征集群众文化需求,定制化开展戏曲下乡、广场舞培训、乡村春晚等活动,激发农民“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的转变。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焕发乡风文明建设新气象。移风易俗是破除陈规陋习、重塑文明乡风的关键抓手。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问题,究其原因,其中部分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理事会成员责任心不强,碍于乡邻情面,都不想“出风头”“做表率”;有的村红白理事会虽然参与了村民的红白喜事,但并没有及时纠正、制止其中的陈规陋习,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旧观念、树立新风气,革除丧葬陋习,提倡节约、俭朴、环保的殡葬礼俗。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等方面的典型人物,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工作,让乡村遍开文明花。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点发力”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