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新中国初期劳模翟德海————
创办临邑县首个互助组

  李培勇
  1915年,翟德海出生于临邑县邢侗街道翟家村。翟德海幼时虽仅短暂求学,却始终秉持进步思想。1945年8月,翟德海的家乡获得解放,随之土地改革运动拉开序幕。1946年,思想进步的翟德海加入土改工作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严格遵循党的“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打击地主恶霸”的方针,深入乡村宣传政策、丈量土地、登记财产,与封建地主势力斗争。在土改工作队的努力下,封建土地制度瓦解,临邑县一区苗坊子乡人均分得4.23亩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然而,部分农民因劳力短缺、农具匮乏或经营不善,灾后无奈贱卖土地,农村两极分化初现。农民迫切希望互助合作以摆脱困境。
  1949年5月,党中央提出农民走互助合作之路。翟德海积极响应,在翟家村联合姜吉功、姜吉茂、翟喜和翟德水,创建全县首个互助组。初建时仅5户27人,拥有5头牲畜、2辆大车和103亩耕地。互助组遵循自愿互利原则,土地生产资料私有,集体劳动,通过记工算账、换工代工等方式解决劳力与农具不均问题。翟德海任组长,组员劳动热情高涨,妇女也积极参与,有效解决劳力分散难题。1951年,互助组粮食亩产达220斤,较单干户增产20斤;棉花亩产突破80斤,增产25斤。翟德海先后获乡、区、县劳模称号,并出席渤海区农业大
  会,获评省级劳动模范。
  翟德海未因荣誉懈怠,系统研究科学种植技术,首创棉花密植轮作法,单产跃居全省前列。其经验引发广泛关注,临邑县委在翟家村召开示范表彰大会,全县开展“六比(比爱国、比互助、比劳动、比技术、比庄稼、比收成)”活动。会后,全县组建6958个季节互助组、1198个常年互助组,入组农户达27725户,占农业人口的40%。
  1952年春,翟家村更多村民加入互助组。因原有场地不足,翟德海改造自家旧房作为办公场所。此时入社农户增至14户,拥有 6 头耕畜和257.4亩土地。随后,他创办全县首家农业初级生产合作社(后更名“幸福社”)。社员按土地质量入股,统一经营,土地股按预计产量分红,劳动按工分取酬,按“地股四成、劳股六成”比例分配。幸福社采用新技术种植,粮食亩产达310多斤,较单干增产一倍以上。幸福社获评省级红旗社,翟德海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受邀参加国庆典礼,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953年,他出席全国农业大会,获赠奖旗及奖金,同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1955年,他创办翟家高级农业合作社,任社长。1958年任城关公社党委委员,兼任翟家村党支部书记至1979年,并担任临邑县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
  1997年6月,82岁的翟德海逝世,其事迹载入《临邑县志·人物志》。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创办临邑县首个互助组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