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百村枢纽,抗洪中枢——
千年乡治基山村

  李兴智
  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基山村,因村西北隅曾矗立一座形如台基的土山而得名。土山,名基山。基山村现有1200余口人,为当地较大村落。此地原属济南府德平县,《山东通志》与《德平县志》皆载:“基山在县(德平)西二十里,高五丈,周三百六十步,土山也,状如台基,故名。上有寺。”基山村即因傍基山而得名。
  《德平县志·沿革》记载,五代后唐时期,析安德东北境与平昌地置德平县,两地各取一字为名。《德平县志·疆域》载:“基山乡在县城西,辖一百五十村。元析置遵化乡,明初并入。”《德平县续志·乡区》载:“县境旧分长魁、怀仁、禹贡、基山、宜丰五乡,乡各十里,里各十甲。大村则一村数甲,小村则一甲数村。至1929年,始奉令改区制,全县为五区,第四区公所驻张习桥。”
  据旧志记载,德平县自五代后唐立县之初,沿袭乡、里、甲旧制,分东、南、西南、西、北五乡,每乡辖十里。城西设基山乡,此后千余年间,基山村始终为县城西部一百五十村乡治所在。元代虽析置遵化乡,明初又复并入基山乡,直至1929年改乡为区,区公所迁至基山村西北约八里处的张习桥村。
  古语云“皇权不下县”,然基山村作为乡治中心逾千年,实为城西百五十村赋税、讼案、文教之枢纽。此地位既源于基山悠久历史,亦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即便西南六里外的糜镇街,曾为东汉西平昌县城,且有广觉寺古塔耸立,亦不得不将乡治之所让位于基山村千余年。
  基山传说可溯至鲧禹治水时期,其北、西南不足千米处,横亘着德平防洪命脉——田家堰。基山北面堤堰沿笃马河(史称马颊河)于德平县境内绵延六十余里,以阻河水漫溢;西南堤堰向东南延伸数十里,与德平县鲧堤相接,用于分导上游洪流。
  田家堰乃德平及下游防洪屏障。民谣云:“开了田家堰,淹了德平县,乐陵不来堵,淹了武定府(今滨州市惠民县)。”此言既彰其紧要,亦证基山为防汛前沿,历来被视作德平县抗洪指挥中枢。
  虽鲧禹治水之事邈远难考,然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明僧绍于基山治水时立《夏河筑堤碑记》、明代立于山顶的《徒骇河水灾申文》碑、清乾隆三年(1738年)刻于德平县衙的《田家堰碑》、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知县凌锡祺增筑堤堰后所立《增筑田家堰记》等历代碑刻,皆可佐证官府每逢洪涝必驻基山,率众抗灾。此亦印证基山虽为平原土丘,却于防洪史上举足轻重。
  “基山晴雪”位列明代“平昌八景”,诗家咏叹尤盛。旧志载诗云:“朝来晴雪满前溪,蹇骑冲寒过岭西。冻合玉楼愁白屋,光摇银海失青齐。”“天女无端忽散花,朝来吟眺玉峰斜。晴云冉冉留丹壑,红树泠泠映白沙。”“凌寒西过野人家,林外岗峦竦处斜。旭日渐胜明玉垒,朔风轻拂走银沙。”字句间犹见基山风华,足显其对地方文化浸润之深。
  今基山丘体虽平,村落仍以古名存世。时空流转,青史长铭。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千年乡治基山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