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城区有处“妈妈沿儿”海子,此处原为清兵养马之所——
昔日牧马园的变迁

“妈妈沿儿”海子位于今人民医院北门西北200米处。图中高楼为天衢路上金融大厦


  田国良
  “妈妈沿儿海子”是德城区最著名的海子之一(注:当地方言称湖泊为“海子”),老德州人耳熟能详,现在已成为优秀绿化景区,是市民休闲游玩与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它位于今市直小区的东南一隅。
  “妈妈沿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妈妈沿儿”是什么意思?关于其名源流,民间考据纷纭。一说因海子中央曾有两座形似双乳的土丘,故称“妈妈沿儿”;也有人说这里曾是卖马之地,故称“卖马沿儿”;还有人说因埋过战马而得名“埋马沿儿”。尽管这几个字或因口耳相传而讹变,但德州人最标准的发音始终是“妈妈沿儿”。前些年市政部门借助海子修建了景区,海子围栏的铭牌上名称则是“卖马营水域”。
  关于“妈妈沿儿”的由来,历史文献中确有明确记载。
  德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北通衢之咽喉。明代设德州卫驻防,军事枢纽地位愈显。“天下兵事,以马为要”。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皆重马政,清代尤甚。
  据《德州志·马政》(明嘉靖版)载:德州额定种马240匹,駬马60匹。一駬四骒为一小群,十小群为一大群,由太仆寺统管。明弘治七年(1494年),朝廷定制每匹駬马配10丁、骒马配15丁朋养,推行“寓兵于农,藏马于民”之策。所谓朋养,即各养马户择一丁近上者领养马匹,成为马头,其余人丁负责贴办,提供协助和支持。
  种马群为繁育基地,成年马匹调配用途有三:一为战马,二为驿马,三为官衙坐骑。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遣镶黄、正黄二旗及绿营官兵驻防德州,于城东北辟小教场,初置役马92匹。至乾隆元年(1736年),经青州将军奏准,增役马158匹,总数达250匹。
  德州驻军常因战事频繁调防。清初设马步兵600名,半战半守,护漕送饷。顺治十七年(1660年)抽兵100名归武定营;康熙三年(1664年)调莱州兵200名、马60匹入德州营;康熙八年(1669年)从大名府拨回官兵200名、马40匹;雍正七年(1729年)奉旨调参将董朝弼率马守兵94名赴北路征准噶尔,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返;乾隆三十九年九月(1774年),参将乌大经率千总段逢春、把总陈象坤及马守兵230名赴临清剿王伦义军,同年十二月归,乌大经升任临清副将。
  德州军政用马常年不下200余匹,专设养马之地。据《德州志》(清乾隆版)载:“州治极东为大营,营之东为牧马园。”当时的州治即今德城区防疫站处。细辨“牧马园”与“妈妈沿儿”音变轨迹,音近而义异,盖因方言流传渐失本意。
  今既明“妈妈沿儿”实为“牧马园”,理当正名。然“妈妈沿儿”之称已深植民间,承载乡情民俗,宜予保留。新旧名并立,既可溯史源,亦能存文脉。
  “牧马园”这一承载三百年军政记忆的古地名,宜融入现代城市肌理——或为街道冠名,或立碑铭史,令三百年牧马记忆与城市更新相映生辉。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昔日牧马园的变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