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谋深谋实 加快融入济南都市圈
  

□张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列为2025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济南都市圈作为全国第14个国家级都市圈,对于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协同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其规划范围涵盖了齐河县、禹城市、临邑县全域。我市应找准定位,抢抓机遇,谋深谋实谋细重大事项、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加快对接融入济南都市圈。
  打造济南都市圈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聚焦“北接南融”,发挥德州作为“京津冀战略中唯一的济南都市圈城市”和“济南都市圈中唯一的京津冀城市”这一叠加优势,建立南北双向联动推进机制,强化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既为济南都市圈对接京津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也为京津冀向南拓展提供支点,借势加快自身发展步伐,迅速隆起产业高地,力争成为区域内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深入推动产业协作发展。在对接济南都市圈中,针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四大优势产业,可进一步深化与济南都市圈其他5市的产业协同。积极开展全产业链对接,通过加强与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聚集发展。依托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推动与济南都市圈五市农产品加工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交流合作,提升“德州味”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除了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潜力产业的培育与创新发展同样重要。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行业、新能源四大潜力产业势头良好,建议积极引进优质创新资源,多方式组建创新联合体、研究院、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强同济南高校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开展联合攻关,突破技术制约瓶颈,提升区域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天衢新区建设,按照“一年破题起势、三年快速发展、五年取得突破”目标,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特色产业加快崛起;围绕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将天衢新区打造成济南产业发展的“协作区”。突出策划创意,精心实施“两河牵手”工程,联合都市圈5市,积极开展马拉松、自行车、皮划艇等赛事,构建“水上行、岸上游”沉浸式体验新场景,打造济南都市圈旅游“新IP”,吸引5市群众来德州旅游消费,为区域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与省会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与山大、山师等高校深度合作,推进更多优质学校来德州开展集团办学,补齐我市教育发展短板。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契机,全力打造济南都市圈首选康养基地。加强与济南都市圈5市在养老服务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养老服务标准互认、养老服务资源宣传推介等方面的合作,精心打造一批康养示范基地。深化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雁归兴德工程等引才、聚才政策,加大在落户、住房、入学、就业、托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城市人口聚集能力,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城市人口聚集能力,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一方面,重点推进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西环段(大西环)、济郑高铁、京台高速公路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济南至宁津高速、庆云至章丘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拓展对外交通通道,提升区域交通便利性。另一方面,聚焦制约我市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交通运输短板,积极储备一批交通运输领域补短板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提前谋划布局,着力打造互联互通、绿色低碳、保障有力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方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出行的交通需求。
  借势加快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德州联动区。齐河、禹城、临邑三县市全域纳入济南都市圈范围,我市要抓住机遇,强化市县联动,全方位对接济南市,从多方面着手提升联动发展水平。在交通方面,加快推进齐州黄河大桥建设,以及京台高速齐河至济南段、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北环段等重点项目工程建设,通过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区域间的交通梗阻,加强与济南的互联互通。在园区升级方面,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管理服务等举措,持续提升禹城创新创业园、临邑济南产业园、齐河碳纤维产业创新基地等园区的综合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承载产业项目,成为对接济南产业资源、推动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产业发展方面,聚焦发力,着力打造省会经济圈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北方高端制造业新城、高端碳材料产学研用集聚区,形成济德互补配套的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联动发展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谋深谋实 加快融入济南都市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