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以法治化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徐良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的“十一个坚持”中,第五个坚持是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我国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重要理论、重要论断,其中提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明确将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基层社会环境越是复杂,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巩固党的地位,夯实党的基础。做任何事情,方向是最重要的,如果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再好的举措也没有意义。实践中,往往哪个乡镇、社区的基层党组织有力,哪里就治理效果更为有效。基层党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与体系建设对基层治理起主导性作用,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统筹、引导好治理能力提升。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推进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把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作为关键,不断优化设置、织密网络、建强组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一切理论的智慧源泉。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体现和根本立场。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治理主体,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要注重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探索治理创新,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的基础作用,集民智、汇民力创新社会治理,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适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发展之变的必然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在法治层面率先突破。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就是将法律化的现代治理规则应用于基层,治理主体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事,使基层的社会治理符合法治的要求。为此,要将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多措并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构建和谐稳定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等诉求不断提高,也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法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坚持注重推进社会治理资源下沉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在我国多层级政府架构中,乡镇处于国家政权的神经末梢。同时,作为最贴近公众的政府层级,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以乡镇(街道)为主阵地,充实治理资源、提高治理能力,把各项工作落实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风险控制在基层,是当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比如,通过“一件事”综合受理等举措,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解决群众办事重复咨询、频繁跑腿等“痛点”问题。探索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实现村(居)民诉求及时对接、村(居)民诉求有效解决、村(居)民问题办结反馈。坚持县乡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坚持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方法。矛盾化解需要树立全周期治理理念,强化从源头到末梢的全过程管控,以做优服务降低矛盾发生率,以发动群众提升矛盾化解力,以管好矫正对象减少矛盾风险点,以数字赋能提升矛盾感知度,以复盘反思提高矛盾治理力,从系统要素、运行机制、过程结果等层面对矛盾调解进行全周期统筹和全过程整合。多跨协同、综合集成是复杂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做好新时代的矛盾预防和化解,需要采用多元方式。既有面对面的推心置腹,也有点对点的线上“问诊”;既有矛盾发生时的及时处置,也有防患于未然的日常服务;既有公共基本服务,也有针对“一老一小”、矫正对象的定制服务,通过多元方式实现综合施策,取得最佳成效。县乡社会治理涉及的主体多元、事务广泛,治理过程复杂多变,治理结果难以预测。因此,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创新治理方式,形成治理合力,才能提升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法治化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