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契机,探索选才、育才、用才的工匠建设模式——
(上接1版)
  

□本报记者刘臻 本报通讯员程颖慧 马强
  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刘宝钢团队迎难而上,突破“卡脖子”技术,研发高放热室数控吊车,填补我国空白,预估国内市场规模达5亿元以上;德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匠创新工作室研发的预应力水泥混凝土路面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山东省地方规范零的突破。近日,在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省级决赛上,德州市斩获两项大奖,劳模工匠成为创新发展的“领头雁”。
  这是德州市总工会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契机,大力实施“德州工匠”建设工程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德州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德州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市总工会更是瞄准产业链智力需要,紧扣当地行业发展人才需求,推动落实“德州工匠”建设工程,形成了选才、育才、用才的工匠建设体系,走出一条赋能一线职工、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之路。
聚焦重点领域选树工匠
  “焊接靠的是三分悟性七分痴迷。”4月22日,记者见到大国工匠、“齐鲁时代楷模”程平时,他正为华能德州电厂的职工作宣讲。从部队到华能德州电厂,从门外汉到焊接行业的技术能手,从普通工人到大国工匠,程平成功的背后,是25年如一日的付出。其间,他完成焊接技术攻关20多项,自主创新“司太立硬质合金真空水冷堆焊修复工艺”新技术,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工匠精神就是通过孜孜不倦的创新来提升产品品质。”在程平看来,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的精益求精。
  创新,源于匠心。“我市一改过去‘重评选、轻培育’的传统做法,把劳模工匠的发现和培养工作放在平时,瞄准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激发职工创新力,建立了立足区域、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的工匠选才体系,鼓励劳动者敬畏职业、追求完美、突破创新。”市总工会四级调研员周美清介绍。目前,全市涌现出大国工匠1人、齐鲁大工匠3人、齐鲁工匠18人,选树“德州大工匠”13人、“德州工匠”268人。
  聚焦主导产业链发展,市总工会完善选才体系,部署工匠培养链、选树链,把政策制度、选拔对象、硬件投入等向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12条关键产业链企业倾斜。目前,全市90%以上的齐鲁大工匠、齐鲁工匠、“德州大工匠”和“德州工匠”集中在这些领域。
  大赛是发现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途径。我市连续组织了9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每届设置市级一类竞赛20项、市级二类竞赛不少于30项。大赛从最初的传统制造业延伸到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形成了“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职工技能大赛长效机制,带动万名职工学技术、练技能、作贡献。
  公安局特警支队26岁的王金宇就是技能大赛的受益者之一。在全市无人机装调技能竞赛上,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无人机装调技能获得第四名的成绩。他说:“技能大赛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个人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下转2版)  与此同时,市总工会联合市委组织部等5部门出台《德州市职工创新创效竞赛活动激励办法》,每年评选优秀创新成果,已有1.7万名职工参与到工艺创新、节能降耗等工作中,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多方联动助力人才成长
  登录“齐鲁工惠”App德州频道,点击“在线学习”目录,化工安全教育、初级电工教学视频、交通行业教学视频等课程纷纷出现在列表中。市总工会在“齐鲁工惠”开设针对325个工种的专题学习课程,面向不同群体开设“云讲堂”“微课堂”,月均7万人次学习。
  “齐鲁工惠”专题学习课程,是我市加大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之一。
  “工匠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培育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还要构建相应的培育机制。”周美清介绍,市总工会协调部门、企业和职业院校等优势资源,汇聚育才合力,形成多方联动培育创新型工匠的工作格局,搭建起职工创新创造的广阔舞台,为企业发展赋能蓄力。
  制度保障,厚植劳模成长沃土。《关于实施“德州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德州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出台,加大了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力度。目前,全市拥有技能人才65万人,高技能人才13.5万人,省市首席技师和技术能手1300余人。
  思想引领,让更多职工“想当”劳模。在齐河,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每年有数万名职工到这里学习参观;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一倩等49名劳模工匠和工会干部组成的宣讲团,常态化进企业、社区、学校进行宣讲,目前已达500余场;发挥1000多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工人先锋号等示范岗位集体效能,让领头人成为思想政治“示范员”和“宣讲员”。
  素质提升,让更多职工“敢当”劳模。在德州,百名劳模工匠组成志愿服务队“送技入企”,通过直播讲堂、上门指导、交流研讨等方式,为“链主”企业提供订单式服务162次,培训职工6500余人次;实施一线职工“求学圆梦行动”,每年补助200名职工提升学历;探索农民工“免费上大学”工程,3年共支持1000名农民工上大学。
  提素赋能,让劳模工匠能力持续进阶。与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工匠学院,并在11个县市区设立工匠学院,为劳模工匠搭建素质提升专业平台;成立13家市县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通过组织座谈会、到省级创新创效服务基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助力劳模工匠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创效点燃发展引擎
  从一名普通钳工到企业模具制作技术骨干,再到山东省劳动模范,亚萨合莱国强(山东)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职工韩国涛,从一名技术小白快速成长为技术“大拿”。
  “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师傅的教导。”韩国涛说,他的师傅是公司钳工工段长、全国劳模、齐鲁工匠、齐鲁大工匠赵磊。
  通过赵磊领衔的齐鲁大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传帮带”活动,让韩国涛这些年轻人快速积累经验、提升业务能力、激发创新热情,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为了让匠才带动更多人才创新创造,市总工会搭建职工创新创效平台,围绕一线生产技术难题,积极开展名师带徒、工匠讲堂、技术帮扶等活动,实现工匠和职工教学相长、共同创新创效。目前,全市师徒结对13.7万对。同时,我市搭建劳模带团队平台,依托《德州市工匠工作室认定管理办法》,累计成立各级劳模、工匠和专业人才创新工作室627家,完成各类创新成果3.2万个。
  “新时期,德州夯实成长之基,让技能人才强基础、长本事、有舞台;拓宽成才通道,让技能人才有空间、有奔头、增干劲;聚焦激励保障,让技能人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得实惠。”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二级巡视员朱秀彦说。接下来,市总工会将深入总结“产改”经验,夯实劳模工匠人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实现德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上接1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