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千年古邑 城见乐陵
——历史文化散文集《寻古魏王城》序

乐陵魏王城遗址


秦封泥“乐陵丞印”


  

□李存葆
  提及乐陵,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她那名播域内海外,汲天真地秀、汇日月精华而结出的圣果——金丝小枣。我曾数次造访乐陵,走进她那郁郁苍苍,浩浩然、莽莽然的千年古枣林,看到那一棵棵遒劲挺拔、千姿百态的老枣树,特别是细瞅老枣树周身那犹如甲骨文、青铜器一般的皮骨时,每每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沧桑古老气息俯首躬身肃然起敬,深深陷入亘古浩远的历史遐思中。
  当我细细品读了《寻古魏王城》书稿后,我对乐陵的崇敬之情愈加浓烈。原来,除了从这块丰土吉壤上长出的一棵棵千年老枣树外,这里竟然还有过一座座令人啧啧称奇魂牵梦绕的古城池,它们的年龄远的有两千多年,近的也至少有五六百年,这足以说明乐陵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无限魅力,愈加凸显了这方宝地的神奇、神圣和神秘。
  乐陵,位居神州东土,地邻沧海,从属滚滚东流的古黄河下游冲积之地。她从远古的鸿蒙传说时代一路走来,早在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先民就开始在她温柔肥沃的怀抱里游猎渔耕、繁衍生息。他们沿河栖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启了乐陵生机勃勃的文明曙光。正是在这一时期,古黄河中下游一带逐渐兴起了一批早期城池,其中以夏、商、周的都城为代表,而处在古黄河末梢的乐陵地域也在默默地等待着、渴望着、孕育着一座属于自己的城池。
  城池,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城池的起源和发展动力,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交织影响,也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联系。考古学家张光直曾指出:“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这说明我国的早期城池往往都是政治、军事需要的产物,而非经济交易场所,如古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吴越春秋》)“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等记载。
  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几乎都与城池捆绑在一起。透过城池的兴废变迁,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地方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乃至不同朝代的文化特质与内涵。
  上古时期,乐陵属古兖州之地,西周和春秋时期属齐地。向来,官方将乐陵的建县时间锁定于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置县,是山东省15个历经2200年以上“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千年古县之一。期间,虽经沧桑沉浮、星斗移转,朝代更替、县治数迁,但乐陵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始终保持稳固,为此,乐陵才得以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江河万里,总也有个源头。我们打开《寻古魏王城》首篇文章即可看到,得益于“大秦封泥”等历史新发现和有关资料线索,乐陵历史爱好者们进一步考证确认了乐陵城的建造时间与得名来历,即源于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这一发生在战国后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且极有可能,乐陵在当时就已设县了,若果真如此,那么乐陵的历史无疑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可谓触摸到了乐陵步入中华正史的发机之源,我自当拱手祝福乐陵人民,并为之倍感振奋与骄傲。这,自然离不开乐陵有识之士念念不忘、上下求索的苦功,令人感佩之至。这座最早的乐陵城,在汉代历史上为政治、经济、军事要地,常作为功臣名将的封国之城,前后作为兵城、郡县治所等,时间长达800年之久,至今仍屹立于乐陵南部乡村郊野间,饱受千年风霜雪雨摧残而不倒,土城尚在,轮廓可观,其貌苍古,故被推崇为“乐陵第一城”。至于为何它又被叫作“魏王城”,想来,《寻古魏王城》采编团队的朋友们将此城推为开篇,乃至立为书名,除却理固当然外,也必存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吧!
  战争多,因而城多;城多,因而战争多。乐陵素有“齐燕要塞,鲁冀枢纽”之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虽处中原大地之边缘,却是十足的“华北之中原”,但凡历史上爆发规模较大、历时较长的战争,乐陵城池均受殃及,因此,乐陵可以说是一个“多城多战之地”。
  据记载,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乐陵境内存在过的城池达17座之多,经《寻古魏王城》采编团队进一步梳理,对其中的11座城池进行了集中的采写和资料挖掘,这些城池被逐一记录到本书当中。看吧,这些城池的每一次修筑、每一次迁治、每一次衰落,无不打上了深深的战争烙印:
  战国魏王城因屯兵备战而修,三国时还曾作为曹魏政权统治下的练兵纳粮之地;汉重合城,则与巫蛊之祸、重合之乱联系在一起;般县城的两度置废,也都夹杂着战争的影子;空城则是两汉之交,王莽新军与刘秀汉家军两军对战之城,多半也因此而毁;自西汉初到东汉灵帝,存续了200余年的汉定县城,则是一个“迷”样的存在(虽然有汉墓及其他遗踪佐证,且北魏时期乐陵郡、县治亦迁于同地,但史典记述却了了);一度繁荣的宋乐陵城,则在元末明初天下大乱之际遭到毁弃;明清乐陵城更是几遭战乱侵扰,如许逵守城之战、清军入关犯城、太平天国运动、捻军攻城、义和团运动等……
  乐陵境内拥有如此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古城池,这在全国县市区中恐怕也不多见。这些古城池承载着乐陵数千年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赓续着厚重清新的地方文脉,是乐陵永不枯竭的文化宝库。
  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风雨的洗礼,这些古城池大多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烟云中,有的只留下半截残垣遗址,有的了无痕迹仅留下一道地名,有的留下了一段段扑朔迷离的传说,掷出一个个疑问,等待着、感召着后人前来破解、寻觅、探索……为此,将这些承载乐陵厚重历史的古城池的文韵逸事挖掘记录下来,保留传承下去,不仅十分必要,更是当代乐陵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毫无疑问,《寻古魏王城》是乐陵人追寻自我文化源流的又一部阶段性力作!打开《寻古魏王城》,就像用手轻抚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魅力之城,感受她的沧桑巨变。品读《寻古魏王城》,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激励我们在采撷历史智慧中踔厉奋发。
  听闻,在过去几乎一整年里,采编团队成员们不辞辛苦,顶风冒雨,走进田野乡间,以实地寻访、采风和搜集、查证史料典籍,包括征询地方专家学者意见等多种方式,对乐陵古城池遗址、遗迹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典故等展开还原素描,上溯战国时期乐陵建城设县之源头,下启现代乐陵人建设家园故土之情怀,斯可谓用心良苦,足以感励一方。
  看得出,近年来,在乐陵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带领下,乐陵文化文艺人才俊彦不断涌现并得到重视,各项社会文化事业也正蒸蒸日上,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大大满足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渴求。作为一名长期与文字、文化打交道的人,我自然对此景象欣然欢迎。
  《寻古魏王城》的出版发行,对于强化乐陵的地域认同,激励70万枣乡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提高乐陵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大有裨益。我衷心祝愿乐陵的发展越来越好!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千年古邑 城见乐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柳湖·读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