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土炕情怀
  

□张居明
  鲁西北农村长大的孩子,土炕就是他们快乐的摇篮;待走出家门远走高飞,土炕便又似心灵的港湾。每当漂泊归来,躺在老屋的热炕上,犹如回到母亲的怀抱,那么温暖,那么舒畅,一切烦恼忧愁,顿时烟消云散。所以,到了寒冷的冬季,每当望见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时,身上便有一股浓浓的暖意滋生。

  家乡的土炕一般用土坯盘砌而成。盘炕前要先脱坯。在我们当地有“四大累”之说:挑河、筑堤、拔麦子、脱坯,都是重体力活。脱坯一般选在春秋,这时候风多雨少好晾晒。选一处平整开阔的场地,推一堆黏性较好的土,在土堆中间挑开,注满水洇透,然后掺上麦秸当筋骨。和泥很关键,先用三齿耙反复抓匀,再赤脚上去来回踩踏,直至把泥踩得像和好的面一样柔韧。最后把坯模在平地上摆好,将熟泥用手摁进坯模里,用手沿坯模四周蹚出缝隙,再捧一捧水撒在泥胎上,目的是防止泥胎和坯模粘连。然后摁实、塞严,抹平坯面,缓缓提起坯摸,一块土坯便大功告成。时间不长,你再看,一块块棱角齐平的长方形土坯,犹如排列整齐的士兵方阵,赫然展现在眼前。三五天后,等土坯即将干透之际,再把土坯一个个掀起来,晾晒底子。然后拿把瓦刀,刮去土坯边缘的毛刺,集中码起来备用。码坯也是很有学问的,要把坯一层层交叉排列码垛,坯与坯中间留出间隙以利于通风,等到农闲时就可以盘炕了。
  盘炕可是个技术活,一般人是干不了的,其中涉及建筑、热力、气流等诸多方面知识。比如,烟道留得小没风天气时排烟就不顺畅,灶火不旺,呛烟;炕道留得大了,有风天气,灶火都抽进炕里,成了“抽风机”,做不熟饭。常言道:“得罪了盘炕师傅哭瞎眼。”意思就是盘炕时得好酒好菜招待盘炕师傅。倘若招待不周盘炕师傅稍动一点歪念头,灶头倒烟会呛得烧火的人泪流不止。村里有盘炕高手,每到换炕坯时节,就东家请西家叫,他整天挺着胸脯打着饱嗝醉眼蒙眬地一副得意扬扬舍我其谁的样子。
  土炕盘好干透之后,要到集市买一张苇篾子编的人字形花纹新苇席,然后铺上大厚褥子、伸平大红牡丹褥单,宽敞舒适,喜气洋洋。

  土炕以坯为基,坯用水和泥而成。土坯造价低廉,耐用方便,土坯炕冬暖夏凉,坐卧宽敞舒适,在鲁西北平原传承千年,见证了无数苍生繁衍生息!
  孩子从呱呱落炕那一刻起,算是来到了人间。孩子小的时候都要“躺金沙”。金沙,就是沙土。那时沙土地特别多,沟崖下随便掏个窟窿就能见到细如面粉的沙土,闪着亮亮的金星。用废旧的犁铧头盛满沙土,放入余温未尽的灶膛中,将土捂热杀菌,取出晾好,把土放在给婴儿特制的“沙土裤”里,用手摸一下凉热适度,再把孩子装进“沙土裤”,这时候幼儿浑身干爽,非常舒服,常常会高兴地伸胳膊蹬腿儿,咯咯大笑。等到孩子不穿“沙土裤”时,离开了土炕下地就能到处乱跑了。一切事物总在潜移默化中更替延伸,土炕的变迁无疑也遵循着这个规律。在鲁西北我的家乡,人们非常注重炕沿、炕面、炕围子的装饰。炕沿选用一块硬质枣木或槐木精打细磨,擦拭抛光,然后用清漆刷一遍,漆干后锃光瓦亮,摸一下也滑溜溜的,非常妥帖。
  炕围也颇有讲究。有的女主人爱干净,就用碎花或蓝白相间的布料当炕围,把个小家装点得有模有样、温馨淡雅。上世纪80年代后期,瓷砖进入了家庭,人们开始用瓷砖装饰炕围子。各式各样的图案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透着一缕缕现代气息。
  家乡的住宅大部分是“二郎担山”式。就是三间正房一明两暗,外加两间挎耳,土炕一般盘在两个暗间朝阳一面,明间一间左右盘两个灶台做饭。一天三顿饭下来,整个土炕烧得热烘烘的。舍不得烧好柴火,就用柴火的残渣熰炕。在那困难的年代,一家人睡在一个土炕上,兄弟姐妹头挨头,脚蹬脚,一个个被窝卷紧紧相连,谁要是先抢着睡了炕头,便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那里最暖和,摸一下炕席底下都烫手。寒风凛冽的冬夜,昏黄的煤油灯下纺线的母亲,看着进入梦乡的孩子们,一个个红扑扑的脸蛋,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时不时掖一下这个的被角,又摸一下那个的头,“嗡嗡”的纺车声里,母亲继续着她的劳作……
  那时,在乡村,看谁家香火旺盛,只需看谁家烟囱冒没冒烟便知分晓。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巷子里饭菜飘香,呈现出一派田园牧歌景象。晚归老牛的“哞哞”声,乡间小道上放牧归来羊儿的“咩咩”声,村头孩子的打闹声,母亲唤儿回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犬吠声、鸡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乡村最美交响乐。

  抗日战争时期,津浦支队一名八路军伤员住在我村,鬼子进村来搜查,乡亲们用生命保护自己的亲人。五爷爷把伤员藏在他家的炕洞里,敌人如何威逼利诱,他什么都不说,最后把他吊在树上用皮鞭抽打,他咬着牙宁死也不开口。后来伤员转移到一家堡垒户的炕头上,东家送来一碗米,西家送来两个鸡蛋,在全村乡亲的照料下,这位八路军伤员很快养好了伤,重返前线。
  日月交替,岁月变迁,人民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天天好起来。老家的土路、土屋、土炕、土井,早已变成了柏油路、红砖瓦房、高档床、自来水,而那热乎乎的土炕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作为一种情怀,一种眷恋,它还萦绕在人们记忆深处,氤氲成一缕抹不去忘不掉的乡愁……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土炕情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