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融合推进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样板
——市第十六次党代会热点聚焦⑩

  ▲运河岸边的武城花杠舞,有着500年的历史传承。 刘克政摄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河道蜿蜒(资料图)。记者周坤摄


  

□本报记者马乐杨鸣宇本报通讯员朱铭娟
  德水之畔,风光天成。悠悠运河,绵延古今。德州因运河而兴,大运河穿境而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市以水为媒,持续推动运河遗产保护利用,成立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办公室,编制印发了《德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对大运河德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确保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建设高质量推进。
  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为牵引,提高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2月20日,参加市第十六次党代会的部分党代表以及场外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等,从项目建设、文旅融合等方面畅谈感受,对于如何塑造“大德之州·好运之河”城市名片,助推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深挖内涵丰富文艺精品创作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从德州市区及武城、夏津境内穿过,虽历经变迁,但保存基本完整,目前仍然承担行洪、排涝和输水等重要功能,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好、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河道,也是山东段中唯一一段千年运河。
  “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党代表周希芝认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加强保护传承利用,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文化软实力,将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大运河是德州的母亲河,是德州城市文化的地标和文脉之魂。”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德胜表示,去年他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参与了《德州运河文化丛书》编纂工作,在他看来,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作为我市文化建设的引领,足见此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随着《德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的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入实操阶段,应该更加深刻地挖掘内涵、提炼大运河德州段文化内核,确保神形兼备、独具特色,让大运河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成为融合发展的内在支撑力。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当把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视作应有的责任担当。”党代表张全表示。近年来,我市文旅系统不断推动运河文艺精品创作,杂技情景剧《运河流芳》以纪念菲律宾古苏禄国王访华为主题,与德州“古运河”的文化底蕴完美融合;斩获第十八届群星奖的男声合唱《中国船号震天地》,是以运河船工号子为主要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将非遗与流行音乐元素衔接,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强烈时代感。“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今后我们会继续着力打造具有现代运河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张全说。
保护为先高标准高水平推进
  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离不开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撑。
  报告中提到要打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品牌,打造“一廊六片”文化景观带。实施南运河德州段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推进漕仓遗址、运河聚落、东盟国际文化产业园、九龙湾文旅园、近代工业遗存展示区、四女寺水利风景区等重点工程。党代表张秀葵认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做到定位明确、独具特色,避免千篇一律,更杜绝雷同复制,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经典场景。”
  在去年举行的第二届德州市旅游发展大会上,大运河德城段文旅融合全域旅游项目成功签约,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运河文化展示区、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等。党代表李世佳建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将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和城市更新作为重要着力点和关键突破口,优化基础设施及功能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品质和环境容貌提档升级,营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全面增强承载力、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
  武城县组织编制了《四女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打造以水为纽带的集文化体验、水乡休闲、田园度假、湿地休闲、温泉养生于一体的运河田园旅游休闲度假区。来自武城县四女寺镇的党代表元艳青认为,“我们将锚定德州南花园定位,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推动沿线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构建‘运河+’融合发展新业态,促进沿线村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带动美丽乡村提升。”
抢抓风口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运河文化是时代的、大众的,需要在活态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利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围绕运河文化创新推出旅游产品和线路,让人们与运河展开对话,唤醒文化记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党代表田光波认为,简单地观赏两岸自然风光远远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因此创新文化发展模式,丰富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显得尤为重要。他建议,可以依据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与组合特征,创新民俗技艺体验、博物参观游学、文化旅游演艺、乡村休闲度假等多种类型产品,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体系,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先后建成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苏禄文化博物馆、九龙湾生态园、九龙湾公园、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古玩街等文旅项目,大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再现了古老运河深厚的积淀。党代表杨瑞瑞建议,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全域统筹、配置发展资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全域协同发展转变,将运河沿线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增强运河文化影响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强化与运河沿线城市的合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开展互访互动、互融互通,形成运河沿线同生共长、美美与共。”
  党代会报告中提到的“积极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发展全域旅游”,让党代表李磊备受鼓舞。作为我市唯一的沿黄县,齐河拥有63.4公里的黄河生态廊道,他们推进旅游景观全域优化,大力发展乡村游、采摘游、农家乐等休闲旅游,打造了“一环两带多点”乡村游精品线路,培植起省级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省级开心农场等,实现“百花齐放、多点开花”,加快由“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将坚持‘项目集群化、品质精致化’的思路,做强文旅产业,推动全域融合化。积极引进实景演艺、展会展览、精品民宿等多业态项目,开发夜游、冬游、乡村游等多种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形成‘全季、全域、全业态’旅游模式。”李磊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融合推进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样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党代会特别报道】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