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云产业扶贫项目水发农业科技园区,工人在修剪西红柿枝叶。记者郭庆萍摄
□本报记者邓静董天力本报通讯员孙立刘丽莹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坚持脱贫攻坚与全面致富奔康相结合,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划区作战,整体推进,协同奔康,走出了一条以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德州路径。
精选产业,紧盯市场“导航灯”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产业扶贫出成效,须尊重市场规律、紧盯市场“导航灯”。
8月3日,在临邑县德平镇政府大院北侧的扶贫工坊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缝制无纺布中药袋。扶贫工坊租赁给德平镇腾跃包装制品厂和临邑兴雅德服装有限公司,年租金26万元,建成两年来,收益及时到位,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德平镇,像这样的扶贫工坊有10余个,涉及玩具制作、木器加工等。
谈起投资建设扶贫工坊的初衷,德平镇镇长张万里解释:“扶贫产业与市场需求对接,才更具发展前景。德平镇有很多中小型加工企业,对车间需求量较大。通过各级评审,最终决定上马这个项目。车间建成前,我们就与不少加工企业达成了租赁协议,所得租金给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提供了稳定的分红。 ”
什么样的项目符合市场需求?适合当地实际?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库和建立项目评审制度的意见》,健全完善项目库、专家库和乡镇初审、县级审批、市级审核备案的“两库三审”机制,市、县两级扶贫产业项目评审实行项目评审委员会制度。市级成立扶贫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库,依据项目评审内容独立行使评审权,客观公正地提出项目评审意见。同时,严格项目评审程序,严格按照集中评议、实地考察、形成评审结论等程序进行。
层层把关下,一批见效快、效益好、管长远、带动强的扶贫项目在各县市区遍地开花。扶贫项目从传统的种养项目,延伸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项目,真正通过产业扶贫,拉长补齐农业产业链条,让小项目变成大项目、小产业变成大产业。
紧密抱团,构建脱贫共同体
“我负责分苗、拣苗工作,年工资收入8000元,此外,年分红收益1100元。 ”日前,在庆云县沃森公司仙草源铁皮石斛专业种植合作社,尚堂镇菜张村贫困群众秦国香说。
庆云县与沃森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组建起200余名贫困群众加入的合作社,并由合作社将扶贫资金95万元投入沃森公司,合作建设高标准铁皮石斛种植大棚80多个。每棚年收益5万元,每户年分红收益1000元以上,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0余人,贫困户年务工收入8000元以上,2年内实现脱贫。 (下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