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补充新鲜血液、激发队伍活力,开展高端、持续、全覆盖培训,构建师德建设主体系统——
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弯道超车”
  标准化的校舍、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先进的多媒体设施、教师人手一台电脑……走进乐陵市云红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所农村校与城区校的差距。“教室亮堂了,教师们心里更敞亮了,现在的办学办公条件与以前有了天壤之别。 ”校长石洪民颇为感慨。
  这是我市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方位打造教师队伍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我市通过树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培育教师成长的良好生态,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提起几年前教师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市教科院副院长陈吉广深有感触:“几年前,教师短缺、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音体美教师紧缺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我市教育发展。”如今,这些问题不但得到解决,还培育了一批在省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师。
  是什么让德州在短时间里实现了师资队伍建设“弯道超车”?
  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张书鹏认为,新聘教师和激发队伍活力是关键。3年来,德州通过“公开招考、自主招聘、后备教师、编制专户”等多种形式,新招聘中小学教师近万人。其中,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占40%,极大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农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配备不足的情况,基本得到解决。
  “以前在招聘教师时,笔试成绩高的人,到了面试环节可能存在表达能力、说课技巧等方面的欠缺。 ”德州市第一中学校长李德民说。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从2016年起实行教师招聘“面试前置”,让基层校长在用人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招来了,还得留得住。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发出“编制向乡村学校倾斜、增加补贴、设立乡村教育贡献奖”等一系列“红包”。 2018年,投资2512.5万元用于新建、改扩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有效解决了新招录农村教师住房问题。同时,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班主任补助提高到每月每人不少于300元,高中阶段提高到每月每人不少于400元。
不断提升教学专业水平
  从面向县市区教体局局长的干部培训,到面向各级校长的依法治校培训;从面向各学科教研员的高端培训,到面向基层教师的“互联网+”专业培训,再到幼儿园园长培训、学校安全管理高级研修……近3年,市教育系统每年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实现了从教师、校长到教研员、教育干部的全覆盖。“让教师到广阔天地增长见识和本领,接受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解决‘本领恐慌’,实现全方位成长。”张书鹏表示。我市先后出台《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方案,推动培训向高端、持续、全覆盖方向发展。“与高手‘过招’后能找出自身不足,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帮助。 ”德州市实验中学英语教师沙俊燕在参加完同课异构交流后说。
  有了好教师,还要有懂业务的好校长。 2016年,我市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这一改革就是要让校长们能踏踏实实钻研业务、搞好教学,带好教师队伍。 ”市教体局人事科科长肖建军表示。如今,校长从思想上接受了职级制改革,改革进入加速期。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师德是最具潜能的教育发展资源,如何让其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
  市教体局师德建设办公室在天衢东路小学试点推动教师成长积分制管理——将教师评价的内容细化为职业道德、教学工作、荣誉称号、义工等8个模块,进行积分管理,内容涵盖了教师专业成长及教育教学工作所有的“细枝末节”。现在,积分已成为涉及全校教师评先树优、奖金福利等切身利益的唯一衡量依据。语文教师石成婷表示,积分制管理给学校带来了一种新面貌,“教师们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就一定会被认可。 ”
  乡村教师成长俱乐部、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师成长俱乐部等8个研发基地的建设,市教体局、县市区教体局、中小学校、校内师德建设工作室、教师等5个层次师德建设主体系统的形成,都为师德建设带来了教师培养新生态的变化。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培养名师、名校、名校长,培养教育、教师文化,生成创新特色、品牌、亮点工作的机制和土壤。“师德建设与教师队伍成长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师德建设激发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教师有了改变,学生就会改变。 ”市教体局工会主席刘民生认为,师德建设注重将师德与师能相结合,强调基层工作实践,易操作、接地气,保持了持续创新和发展的活力。
  作为全国首个“师德建设示范基地”,我市首创的“一体互融,德能同修”的师德建设模式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师德建设优秀案例。“下一步,我们将着力于推动教师队伍‘量’和‘质’的双轨提升,推动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打造区域教育新高地。 ”张书鹏信心满满。
□贾荣耀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弯道超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教育】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