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从概念的提出到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建筑节能不再是纸上谈兵——
德州绿色建筑加速“生长”
□本报记者唐晓颖本报通讯员张蒙蒙


  提到绿色,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茂密的森林,抑或一望无际的草原。听到“绿色建筑”时,又有怎样的想象?是“会呼吸”的住宅,还是低碳节能的商场?
  2016年1月1日起,县城及以上城市规划区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山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至少满足一星级绿色建筑要求。日前,记者深入市住建部门及部分项目采访,为您揭开绿色建筑的神秘“面纱”。
为什么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提高居住舒适性
  何为绿色建筑?市住建局节能科技科科长刘爱义为我们阐释了这一概念:“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
  目前,我国对绿色建筑有着严格的评价标准,分为6大项106个小项,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等,等级由高到低为三星、二星和一星。
  采用绿色理念及标准设计建造的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在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康博公馆,记者找到了答案。康博公馆社区内,已投入使用的能源中心系统为住宅24小时热水及商业的冬季供热、夏季供冷提供了能源保障。“与传统的采暖、制冷系统相比,我们的系统极大降低了运行及管理费用,每年可节省标准煤434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8万吨。”山东康博置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尹黎明介绍说。
  除了能源中心系统,康博公馆还在楼房外墙设置了6厘米的保温层,节约了70%的自然能耗。而独有的新风系统可以24小时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提高了室内含氧量,即使家中门窗封闭也能获得新鲜空气,房子变得“会呼吸”。
  “绿色建筑对居民而言,主要是提升建筑品质,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健康性。它改变了以往建筑产业只重视规模数量而忽视人需求的弊端,让建筑与人更和谐。 ”刘爱义如是说。
怎样推进?扩增量改存量,绿色源自“四节一环保”
  新建建筑执行绿色标准,是推进绿色建筑的重要方式。 2014年起,我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行动的实施意见》,规定全市所有机关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同时规范绿色建筑管理和质量控制,从设计源头把关,并鼓励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住宅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合格的绿色建筑是有标识的,分为设计阶段标识和运营阶段标识,从规划、施工到最后的入住、管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最终实现‘四节一环保’(四节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刘爱义告诉记者。
  作为一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德州万达广场拥有17万平方米的商业购物中心。如此大的面积如何实现节能降耗?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部杨经理道出秘诀: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由万达集团自主研发,将万达广场内具备消防管理、安防管理、设备管理、运营管理、节能管理等5大功能的16个运营管理子系统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实时监测运行数据,实现一键式的智能管理。“慧云系统好比人的大脑,通过监控、指挥各子系统,使商业建筑整体智能化运行。 ”他介绍说。
  登录夜景照明系统,记者发现系统内设置了平时、周末、节假日3个分类,每个分类下又各有3种模式可供选择。“我们根据晴雨天、客流量等情况,不同时段启用相应模式,保证顾客舒适的同时达到节能效果。”杨经理表示。慧云系统还可根据各子系统的运行数据形成分析报告,方便管理人员找出能耗漏洞,修正运行程序,实现进一步节能降耗。
  新建建筑执行绿色标准,既有建筑也经历着“绿色”改造。我市采取“中央财政奖励,本级财政补贴,权属或主管单位筹集,居民适当分担,社会资金投入”的方式,加大对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力度,不断规范改造程序,加强监管调度。同时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严把建筑设计、图审和竣工验收关,规范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管理。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绿色建筑项目69个,面积达541.1万平方米。其中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项目64个,面积达451.7万平方米;有9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其中三星级项目1个。
如何突破?需汇聚多方力量,迈过三道坎
  采访中,刘爱义认为,全面推广绿色建筑,需迈过市场认知、技术突破和政策配套三道坎。
  在我市,很多开发企业及建设单位对推广绿色建筑积极性不高。“很多市民不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它有什么好处?所以绿色建筑的市场认知度不高。我们开发康博公馆一期时,就开始着重培育市场,加大宣传力度,让客户了解并认可我们的绿色建筑。”尹黎明说。
  一名房地产开发商坦言:“绿色建筑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成本却是摆在眼前最现实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绿色建筑运用了大量建筑节能技术,提高了建筑成本,对开发商来说开发风险较大。绿色建筑的成本优势在交付业主使用后才得以逐渐体现,但大量开发商并不参与后期物业管理,他们承担高建设成本的同时,感受不到绿色节能的长期效益,因此缺乏积极性。“破解成本制约瓶颈,关键还是靠技术突破。这需要政府加强新技术的引导,需要企业多学习先进技术,加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注重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 ”刘爱义说。
  政策配套层面,目前由于只有公益性建筑才能享受上级绿色建筑资金补助,降低了商业性建筑项目的积极性。基于解决这一问题,省住建厅已明确规定,2016年起,绿色建筑奖补由原来的项目设计标识星级变更为运行标识星级。项目获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后,经核查符合相关要求的,一次性拨付奖励资金。奖励标准为:一星级绿色建筑15元/平方米,二星级绿色建筑30元/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50元/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评论:
推广绿色建筑,破解高能耗困局
□唐晓颖
  当全球建筑能源消耗超过工业,当国内治理雾霾成为共识,绿色建筑应运而生。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绿色建筑的行动纲领、政策标准,加大推广力度,涌现出一批绿色建筑,成绩可圈可点。
  当前,各地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大量能源消耗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关研究表明,每提高1%城镇化率,将新增城市用水约17亿立方米,新增能耗约标准煤6000万吨。从建筑房产业看,要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突破口就在全面推广绿色建筑。
  推广绿色建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政府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措施,让每位市民认识到绿色建筑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激发消费需求。同时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加快转型升级,加强技术人才培养,让绿色真正成为行业的准入标准,从而破解建筑房产领域高能耗的困局。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绿色建筑加速“生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房产】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