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化解“留守之痛”需全社会齐发力
  近日,北京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指出,全国6100万(约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留守儿童中,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据6月18日新华网)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带来、埋藏下的一系列问题,早已成为人们难以消弭的剜心之痛,更为广大有识之士深深忧虑。如日前贵州省毕节4名留守儿童服毒自杀事件,令人十分震惊,由此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入思考。
  毋庸置疑,不少农村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给孩子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父母与子女的长久分离,撕裂的是亲情,伤害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和长远发展,显然非常不利。特别是儿童正处在身体成长发育期,常年亲情的疏隔、分离,寂寞的煎熬,生活的无助,会给孩子留下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使其性格变得日益孤僻、内向、脆弱、扭曲,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健全发展和进步、提升。
  另一方面,除留守儿童问题外,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缺乏帮衬和照料,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努力探索和解决。
  面对农村留守之痛,首先应从改良社会和经济结构等基础性问题入手,探索解决的渠道和方法。当前,城乡之间面临的巨大差距依然存在。城市相比农村,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理所当然成为农民工打工的首选。如此,形成了民工进城打工大潮。农民工抛下老人、妻子和儿女,背井离乡去打工,面对亲情的无奈割舍,其实有着难言的苦痛和无奈。如果身边有着丰富的就业机会,他们还会舍近求远、抛下亲人去打工吗?由此想到,我市近年来探索的两区同建,将产业园区和新农村社区同步建设,其实有效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实现了农民工就近打工。如此一来,民工平时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够实现家门口就业。这无疑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下一步,我们应加快推进两区同建进程,如此才能有效和尽快减轻农村留守之痛。
  面对农村留守之痛,还要从体制机制上,探索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农村打工人员,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各方面的服务。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等手段,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帮助农民就地实现打工增收;城市里,应扩大廉租房建设,落实好农村进城人员的户口、学籍、养老等相关政策,努力解决农民工家庭在城市落脚、生活的问题,努力解决农民工的孩子入托、上学,以及老人安置的问题;鼓励和监督企业,积极帮助农民工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切实关注农民工的家庭生活问题。
  此外,应积极探索和鼓励、动员社会各界,成立关怀和爱心帮扶组织,关怀广大农村留守人员的精神和心灵需求;通过大力宣传,鼓励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问题,努力形成强大合力,积极推动农村留守问题的根本性解决,进一步提升全市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孙玉海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化解“留守之痛”需全社会齐发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论苑·时评】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