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温暖的守望者
作者:张晓航本报

刘洪义正在检查设备的数据。张晓航摄



  每一个冬夜,当我们在房间里享受温暖时,我们是否想过,为了这份温暖,有一群人正在寒冷中奔波,紧张地忙碌着。 11月15日,供暖第一天,记者走近他们,记录下他们的工作。

没人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

  11月15日晚,不到8点,刘洪义的125摩托车在德州学院西侧道路上留下一串隆隆声。这条路上有一个小巷,巷口放着一个写着“开水房”的牌子,住在附近宿舍的学生都在这里打水。
  刘洪义穿过打水的人群,径直走向巷子尽底,“学生们在巷子口打水,他们都不知道巷子里是干什么的。 ”刘洪义的话印证了我们之前的经历,没联系到他之前,我们在学院里四处问路,结果没一名师生知道学校里还有一个供热站。
  巷子北面是一幢男生宿舍,宿舍楼下杂草丛生。刘洪义带我们走到巷子南面一幢像是仓库的房子前,红色的大铁门“轰隆”一声被推开,顿时一股热浪夹杂着“嗡翁”的噪音奔袭过来。眼前是一间约10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是3台机组,管道纵横,一个个仪表嵌在管道上。这里就是德州热力公司的一个供热站,刘洪义负责供热站里面诸如保持机器正常运转、记录数据、检修保养机器等一切工作。“虽然没人知道我们这地方,没人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但德州学院一万师生冬天就靠这个站供暖。”刘洪义笑起来很憨厚。
  其实德州学院这个站,只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有11个站由他负责。

除夕也得一夜奔波

  刘洪义所在公司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女员工值白班,男员工值夜班,刘洪义的上班时间是晚8点到早8点。
  刘洪义告诉我们,今天是供暖第一天,比平时还要忙,所以就骑摩托车了,平时他都是骑自行车,摩托车费油,电动车电量撑不下来。
  刘洪义负责的12个站在共青团路及大学路一带,转一圈下来至少得10公里,而按规定,一夜要巡查两到三圈。
  每天吃过晚饭,刘洪义先来到德州学院站,以这里为起点,开始了一夜的奔波。冬天的夜,北风刺骨,刘洪义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仍觉得四处透风。前半夜还好,路上有车有行人有路灯,可到了后半夜,整个城市漆黑一片,周围一片寂静,他把一个手电筒绑在自行车上,不停地唱着歌,可有时候仍会害怕。虽然他有一张成熟的脸,但他其实只有25岁,今年是他从事这个工作的第三年。
  刘洪义给我们讲了2009年的一个故事,那年他刚参加工作,按照公司的安排,他除夕那天需要值夜班,刘洪义永远忘不了那个除夕夜。晚上七点半,家里人刚围坐在一起,准备吃团圆饭,刘洪义却已经吃过中午的剩饭,穿上厚重的衣服准备出发了。家人都站起来向他告别,爸爸对他说这工作虽然辛苦但毕竟是你第一份工作,而且待遇不错,要好好干。在踏出家门的那一刻,他忍不住流泪了,在这一年之前,家里还把他当做孩子,除夕夜,他会放烟花、吃年夜饭、看春晚。可今晚,他一人骑车在寒冷的街上,绚烂的烟花映照下他的影子格外孤独,远处温暖团圆的万家灯火让他觉得格外冷,周围喧闹的鞭炮让他的心无法平静。这天,他一直在思考、一度想放弃,可随着新年的太阳升起,他的心突然也亮堂了起来: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做不是,没有我们的付出,人们怎么过一个舒坦的新年?怎么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一个冬天紧绷着弦

  刚讲完这个故事,刘洪义就接到板式控制机组厂家维修工打来的电话,说要检修一个换热站的控制器面板。挂掉电话,刘洪义便带着我们前往另一个换热站,这个换热站比学院站小一些,负责一个小区的供暖。
  刘洪义告诉我们,一整个冬天,他们都得紧绷着弦,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可能有情况发生,一旦有任务我们马上到位。 ”刘洪义说。
  同样是上班第一年的一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天凌晨五点左右,正在巡查的刘洪义突然接到公司调度中心电话,被告知德城区教育局附近有一处管道破裂,要求他立马赶到现场协助维修。刘洪义不敢耽搁,立马打车赶到了现场。
  维修破裂管道最困难的是寻找破损点,供暖管道都深埋地下,破损点不确定,就必须把有水的区域全部“掘地三尺”,为了更快地修复管道,公司决定机械、人工一起上!冬天的土地冻得结结实实,刘洪义和他的同事们拿着铁锹和铁镐拼命地凿着,凌晨的空气中飘荡着工具与地面碰撞的“哐哐“声,黎明前的黑暗中甚至能看到它们碰撞的火花。刘洪义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亮的,只知道管道焊接修复完成后,正午的阳光已经让他睁不开眼,不远处商场的LED屏上的数字告诉他,现在已经是中午12点了。
  劳累了一夜的刘洪义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回到家的,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的。可家里的时钟刚指到19点,刘洪义立马醒了,随便扒拉了点儿吃的便又去上夜班了。讲到这里,刘洪义笑了:“真的是习惯了,生物钟紧绷着,不需要闹钟。 ”
  这天从8点到11点半,我们跟随刘洪义巡查了一圈,这三个半小时下来,我们又冷又累又困,可刘洪义却拿出一个本子,核对着今晚统计的数据。这个供热站有两个破椅子和一张小床,刘洪义告诉我们,他核对完数据会坐着休息一会儿,却从来不会睡着,过一会儿,他还要出门进行第二轮巡查。

奔波之外的辛苦

  在刘洪义核对数据时,我们感觉原来呆在供热站也不比在寒风中奔波舒服。现在室外温度不到10℃,室内温度却有25℃,而且非常潮湿!这样的室温和湿度让穿冬装的我们很快就大汗淋漓,刘洪义告诉我们,这还不是温差最大的时候,到了最冷的时候,室外气温在0℃以下,室内最高却能达到40℃!他们有时候忙起来进出供热站忘了换衣服,经常干着干着活,突然发现羽绒服都湿透了,但一会儿还得出门,“在站里整天跟洗桑拿似的,不过这‘桑拿’可不是享受,这样很容易感冒,老了估计也少不了关节炎风湿病。 ”
  除了高温高湿,供热站里的噪音也让人烦躁不安。 “就当给我提神儿了,这噪音保准让人睡不着。 ”刘洪义很幽默。
  为了工作,身体上受点罪没关系,最让刘洪义难受的是有时候会被居民误解,有时候居民家暖气不热了、漏水了,会找到他这儿来,“只要我这儿设备运转正常,居民采暖出现问题指定是他们自己管道老化之类的原因,这些事情应该小区物业负责。 ”刘洪义说,遇到这种情况,他一定会跟居民耐心解释,可他还真的遇到过脾气比较急躁的居民,找到他就恶语相向,“有几次真的很委屈,可想想也算了,冬天供暖是个大事儿,谁遇到问题都会着急,谁不想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呢? ”说着,刘洪义笑了。
  □本报记者 张晓航 本报通讯员 窦晓飞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温暖的守望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