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州光伏:寒冬里涌动商机
作者:任立松

光伏发电站一角。



  在整个光伏行业深陷泥潭之际,德州光伏产业的“领头羊”汉能、泰亨、皇明、旭光等公司的负责人却表现出极大的乐观,站在危与机之外的第三条岸,他们更多的看到了险境里的掘金机遇。
  目前,全球光伏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寒冬期。
  今年以来,受到欧洲债务危机、政府削减补贴、产能过剩与美国“双反”调查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光伏市场增幅下降,毛利润持续走低,而库存却大量增加,悲观失落情绪笼罩国内部分地区的光伏企业。
  然而,记者在德州光伏企业“领头羊”汉能、泰亨、皇明、旭光等公司进行采访时,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却表现出极大的乐观,站在危与机之外的第三条岸,他们看到,身处险境的光伏产业,其实机遇很多。

低谷最宜投资

  这种乐观是不无道理的。尽管光伏市场进入严冬,但是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光伏产业在渡过产业低潮期之后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低谷期受影响的往往是那些行业“大佬”们,而为了降低风险,保证资金链不断裂,“大佬”们会选择低价抛售库存,这个时候,中小型企业可以以最为低廉的价格买到原材料、技术和产品。
  “通常来说,产业的低谷期恰恰是大规模制造业投资的好时期。 ”汉能(德州)光伏制造有限公司的技术部经理甄永泰说。
  山东旭光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林敦印亦有同感:“整个光伏市场往下走,对一些刚刚起步的光伏企业来说,可能是好事。市场不景气,会使产业链上游的产品价格下降,使得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反而获利更多。 ”
  当下遭遇的行业寒冬,足以令号称国内“光伏四巨头”的尚德、赛维LDK、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等“大佬”瑟瑟发抖。今年二季度,尚德电力净亏损高达2.59亿美元;赛维LDK净亏损8770万美元,尽管天合、英利取得了盈利,但前者的利润仅为1110万美元,后者为5810万美元。
  亏损与薄利源自国际市场份额的大幅缩水。对外销售不出去,这些企业只能转战国内。而国内市场总是有限的,迫使大中企业不得不放下姿态,“以低于高潮时期好几倍的价格出售技术与产品。 ”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贾”。逆流投资光伏产业,成为部分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首选。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就在行业低谷期宣布投资1000亿元进军光伏产业。
  行业的萧条也反映到光伏的毛利润率上。在美国上市的11家中概光伏公司的毛利率全部出现环比下降;去年同期有9家公司的毛利率达到或超过20%,今年第二季度保持这一记录的企业仅剩3家。有分析人士称,利率的下滑,使得光伏行业进入成本控制能力大比拼阶段,这有利于光伏发电成本加速下降,迎接商业化运用时代。

重整新秩序

  光伏寒冬里,其实涌动的是一场行业“大洗牌”。行业洗牌乃是再正常不过的是市场现象。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市场法则,可以保证光伏市场创造活力。
  可以说,如今光伏市场的产能激增,冲动的民间游资难逃其咎。在无锡尚德、浙江昱辉等光伏企业海外上市的财富激增的“诱惑”下,民间游资纷纷涌入太阳能光伏产业。
  “许多人都做这方面的投资,一下子使得市场需求饱和了,当时是上游生产的量非常的大,投入到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快得到商业应用,一下子全都‘堵’在了市场的终端。 ”皇明公司光伏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王瑞说。
  如今,二三线企业接踵传来停产噩耗。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浙江的374家中小光伏企业中,至少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环节,停工的企业甚至达到70%-80%。
  在游资活跃的浙江,出现停产潮并不出乎意料。浙江游资尤为疯狂的运转,大量“半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半路起家的光伏企业,既没有新能源运营能力,也没有运营经验,陷身泥沼似乎无可避免的。“光伏产业确实是进入了一个整合期。 ”王瑞说。整合之后的新秩序,将以更为健康的肌体运转。
  在他看来,今后的整合将集中在两种方式上。第一个是上中下游的全部整合,也就是整个集成系统。从上游生产研发到大规模的加工制造再到下游市场的拓展开发,一整套都由自己也就是一个企业来做。第二个是注重某一个点的整合。比如做生产就做某一个技术的研发,整合全国各地的制造企业,核心技术都从这个点上来挖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直接投入使用,而且做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并且也很容易形成规模化和市场化。
  皇明选择了前者。今年进军光伏行业之后,皇明便将业务主要集中于光伏组件,走“自产自销”的路子。皇明的产业链是建立在终端市场基础上的,即客户的最终应用需求。然后在向上游逐渐反馈,从而整合资源形成完善的生产体系,并最终形成产业生产的发展或者规模的扩大。

激发中的内需

  2010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与此大相径庭的是,我国生产的光伏电池出口比例高达95%。我国的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在出口的光伏产品中,又有近九成的产品出口到欧洲,一旦欧洲市场受阻,对国内光伏产业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不幸的是,今年年初,德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政府达成一致,确定了2011年中期光伏补贴电价加速下调的方案。法国、捷克、西班牙纷纷“跟进”,大幅度削减光伏产业补贴。
  然而,全球光伏产业主要依靠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政府的高昂补贴来维持高增长。但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不少欧洲国家的财政赤字急剧扩大,财力大不如前,欧洲金融业对光伏企业紧缩贷款,欧洲国家挺进光伏的雄心走向低迷,我国光伏的市场受此冲击,顿时昏暗如夜。
  因此激发内需以持续拉动光伏产业发展,成为业内“望眼欲穿”的最大利好。
  其实,中国光伏市场并不是毫无机会。在政策制定上有着很大的潜力挖掘。
  “我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国民能源危机的意识还仅仅停留在号召阶段,光伏的利用也仅仅在政府照明工程以及大中型的企业主的采购上,而在国外户用光伏系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普及,而且光伏发电项目也广受市场欢迎和认可。 ”王瑞认为让光伏产业真正走入千家万户,将极大激发国内市场需求。他希望政府对于民用、户用光伏系统的补贴应渐趋明朗。
  当前,随着我国光伏组件的严重过剩,下游应用机会正在迅猛增加。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有望将“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上调至150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目标为1400万千瓦。而此前备受业界关注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也有望近期提高至8厘每千瓦时。一系列政策动向都为国内光伏市场的大规模启动带来福音。尤其5年1500万千瓦的新装机目标的提出,预示着未来5年国内太阳能发电(特别是光伏发电)市场份额将可能大范围超过市场预期,这对于目前因国外市场需求不佳而陷入困顿的国内光伏全产业链来说意义非凡。
  □本报记者 任立松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光伏:寒冬里涌动商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