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近年来,徐家村全村185口人没有一人外出打工,全部从事蔬菜种植。全村蔬菜产业总收入达到480多万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蔬菜村,请看——
小村种出名牌菜
  □高德刚 李禄超
  走在临邑县临南镇齐集社区徐家村的乡间道路上,目光所及之处是一排排整齐的钢架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一车车的 “齐欧”牌西红柿正从这里销往北京、天津等各大城市。
  可是,在2003年以前,徐家村一直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亩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建大棚种菜!”2003年,徐家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徐佃福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在自家田里建了两个宽17米、长65米的大棚,带头种起大棚蔬菜,没想到转过年来,不但把本钱挣回来了,每棚还净赚5000多元。从那以后,徐佃福借势引导,积极动员村民建大棚。
  农户在技术方面有问题,徐佃福就请来专家讲解,使他们学会了西红柿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水份调控技术,并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寿光、临淄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种植经验;农户用水用电有困难,村党支部就协调相关部门,为所有的菜棚架上了电、打出了水井,实现了 “旱能浇,涝能排”;农户想扩建新棚,可苦于本村无地可种,村党支部就想方设法协调流转邻村土地搞蔬菜种植。同时,村里还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发展的冬暖蔬菜大棚每棚协调贷款3万元,棚体建设上每米奖励15元,每扩建一个新棚,农户能得到5000至6000元的补贴款,彻底解决了村民发展蔬菜产业的后顾之忧。自2004年起,徐家村种粮的越来越少,蔬菜产业一天天壮大,逐渐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目前,该村大棚面积发展到400多亩,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60多个,折合标准棚150多个,户均2至3个棚。
  “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在意的不是蔬菜的价格,而是品质。要想把大棚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推进标准化生产,种出真正的有机蔬菜。”徐佃福介绍说, “去年我们新引进了秸秆反应堆技术,效果还不错,4个实验棚里的柿子比一般棚里的产量要高出30%至40%。今年我们已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同时试验了无土栽培技术,效果非常好。”为种出绿色、有机蔬菜,徐佃福买来了一大堆农业科技书籍,学习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每学习一项首先在自家棚里试验,成功后就向群众推广。
  依靠科技种植,该村生产的蔬菜不施用化肥、农药,而且形状好、颜色正、口味纯。圆润的西红柿个儿均、色美、卖价高,不但注册了 “齐欧”牌商标,还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每到采摘季节,西红柿统一装箱外销,商贩纷纷前来订购,一时成为北京、天津以及东北三省等地超市里的抢手货。今年上半年,该村销售西红柿105万公斤,亩均实现收入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000多元。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小村种出名牌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5 版:新农村】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