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推动农业大市向强市迈进
——我市“三农”工作新展望


  图片说明:德城区黄河涯镇小麦丰收的景象。周坤 摄(资料照片)
  对于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来说,2009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全市粮食生产第六年连续大幅增产,在全国地级市中整建制率先实现“夏粮亩产过千斤、全年亩产过吨粮、年度总产超百亿”。
  这一年,史无前例的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成效凸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天地。
  这一年,多项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植树造林、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和蔬菜、畜牧、水产的品质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安全化保障等多方面工作,实现新突破。2月20日,我市召开农村工作暨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对2010年全市农村工作和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思路措施。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品质

  今年,全市农业发展将在转变发展方式、求新求特上下真功夫,在项目建设上下真功夫,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上下真功夫。加快发展品质农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具体讲,就是抓住国家、省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政策机遇,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立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
  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力争建设12处百亩以上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基地,新发展花卉苗木3.6万亩,建设千亩以上规模的花卉苗木基地12处。大力培育品质农业生产基地,继续抓好“品质农业示范区”创建,建设标准粮田、品质蔬菜和高产棉花三类示范园区,打造“德州农业”优质品牌。
  同时,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力争全年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处、养殖大户2000户,建设500亩以上的健康养殖示范场 (区)10处以上。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打造“绿色德州”品牌

  林业部门将以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林业提质增效、建设生态强市为目标,以兴林富民为着力点,坚持高标准规划、大力度投入,力争用3至5年时间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打造“绿色德州”城市品牌。
  今春,全市计划完成成片造林25万亩,总植树3500万株,花卉苗木3.55万亩的造林任务。推进以京福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重点的路网绿化,对高速公路德州段、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两侧进行景观改造,打造纵贯德州的绿色长廊。抓好河道、水库景观水网绿化,建设林水景观长廊。抓好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沿河道、骨干道路两侧5公里以内建设30万亩高标准林网,林网网格不大于200亩,主林带4至8行,副林带2至4行。同时,推进省级绿化模范镇、社区(村)建设,各县市区要完成1至2个省级绿化示范镇、20个以上省级绿化示范社区 (村)和100个市级绿化示范社区 (村),不断改善群众的宜居环境。
  抓好重点工程构筑水网体系

  突出 “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为改革方向,围绕民生水利,突出抓好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构筑德州水网体系,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为全市各项工作特别是农业快速高效发展提供保障。
  围绕抗旱防汛这一个中心,全面启动德州水网建设,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大力度提升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重点做好芦家河泵站改造和横河治理工程;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扩大供水规模,提高供水保障率,实现社区内统一供水、多社区联合供水,为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打好基础;抓好灌区治理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组织实施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好中央投资灌区改造任务和庆云、小店、勾盘河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继续河道治理工程。对马颊河庆云段治理和列入全省河道治理规划的老赵牛河、赵牛新河、苇河、笃马河等4条河流治理。通过实实在在的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步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农村社区建设是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牛鼻子”。市农办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社区建设为总抓手,以推行农民专业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三大合作”为动力,以发展品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凝神聚力,抢抓机遇,全面再造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
  抓好农村社区班子运转。指导社区党组织健全落实集中办公、工作例会、民主监督、考核评议等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现社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按照“社区选址合理、规模适度,房屋设计科学、面积适中”的要求,搞好社区规划建设。搞好并居试点,每个乡镇至少抓一个并居试点,条件好的抓3个以上。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加强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打牢城乡统筹发展基础。以并居点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百企连百区、百局帮百区”双百工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支持帮助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培植特色乡镇,加强乡镇财源建设,使之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改善农村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举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争培植创业典型100个;大力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通过引导企业规范用工,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就业环境等方式稳定农民工就业,确保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人;完善充实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企业用工信息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辟“高速绿色通道”。
  财政部门严格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积极支持重大强农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探索推进政府、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四位一体”的支农资金整合新途径、新模式,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集聚效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健全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解决农村群众就医难问题。
  □本报记者 孔瑗 胥爱珍 张宏祥 李根 宋延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市“三农”工作新展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经济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