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城中村融入城市:
让农民享受市民生活
  为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德城区全力加大城中村改造的步伐,争取让城中村的百姓真正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天衢街道办事处是德城区城中村改造的主战场,他们根据建设大社区的要求,结合园区实际,确定城中村改造建设总体规划暨实施方案。总体规划设想是将天衢办事处辖区内十几个村庄全部纳入规划范围。根据安置方案,共计要安置24886人、7532户,安置面积995440平方米、土地995.44亩。
  日前,在乾城社区建设工地,6个项目部、11个施工单位的900余名工人正全力奋战。

  坡芦村百姓的幸福生活

  乾城社区是天衢城中村改造的安居项目,是一个生态型花园式社区。大绿化率、低容积率、 “双气入户”,处处体现出宜居宜看的人文气息。教育、文化、商业、管网设施应有尽有,健身会所、地下车库一应俱全。新建成的乾城小区全部为小高层建筑,外墙复合材料保温,整体性和抗震性达到或超过省、市房屋建设标准。
  2009年的春节,坡芦村的百姓在自己漂亮的新家——乾城社区度过了第一个春节。至此全村185户村民,连同已在村里定居的12户外来家庭全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坡芦村村民邢文书感慨万千:“俺原来住的老宅挨着道边,下雨的时候街里净是泥,出行都不方便,自行车更没法走,晴天就尘土飞扬。”
  在乾城,邢文书分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楼房。为此,他写了一首诗“上级有号召,改造城中村……处处是商铺,日日进万金。广厦万千间,人民尽欢心。小桥共流水,蛙鱼戏柳荫。大树佑绿地,蜂蝶吻花蕊。”
  正是 “城中村”的拆迁改造,让坡芦村老百姓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在拆迁中保护百姓利益

  本着把拆迁困难降到最小,把居民损失减到最少的原则,在该区引导下,天衢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并且利用电视、报纸、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宣传方式广泛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天衢街道还带领各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具体研究旧村改造方案。
  笔者在东长村转了一圈,大街小巷到处挂着宣传拆迁改造的标语——“盘活土地存量资产,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城中村改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等。
  城中村改造,村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支持改造,成了大家共同的想法。住在该村73号的韩平,近几年在外开创事业,“眼界”也开阔了许多。“1989年建新房时,还很有成就感,但仅仅10年左右时间,旁边又矗立起高档商品房,心里就向往着也能早点住进去。”韩平坦言,老房子基础设施较差,一到雨天地面四处积水,出行很不方便,而且缺少安全感。他希望城中村早日完成改造。
  抓机遇实现城市更好发展
  一个优美的城市或城区是外在形象力、内在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一个城市或城区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越来越集中体现在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上。
  针对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天衢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郑志永介绍,大量城中村的存在,难以盘活旧城的土地资源,挖掘旧城的潜在价值,提供更多的建设空间,更难以形成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旧城开发建设产业链条,带动不起商贸、物流、金融、中介等行业的发展。
  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 “城中村”改造步伐。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德城区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积极行动,借城中村改造全面实施“村改社区”计划,把18个城中村改造后纳入城市统一管理体系。今年3个村拆迁过程中无上访户,实现了“无震荡”拆迁,腾退建设用地1080亩,用于华鲁恒升、晶华实业等企业用地和村民小区安置,城市功能和形象大大提升。目前腾退建设用地总共2800亩,较好地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
  据了解,该区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全部完成现有城中村改造任务。
□本报通讯员 方志勇 王守林 倪斌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农民享受市民生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新闻视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