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牛倌的“牛情结”
  孟令军老汉在陵县糜镇解孟村方圆十几公里小有名气。他今年60岁,自己在村里建了一个黄牛养殖厂,存栏黄牛40余头,一年纯挣七八万元,还带起周围村庄20多个养牛大户。孟令军说: “俺属牛,这辈子和黄牛打交道最多,感情最深。”
  孟令军1949年出生,和新中国一起成长,亲身经历了祖国60年来的巨变。他13岁时因家贫退学,到生产队干农活,队长看他个子小、身子薄,就让他学着喂牛,耕地、耠地时牵牛。 “那时村里没有大型生产机械,全村只有5头牛,是最主要的生产力,比人还金贵,得好好伺候。”孟令军说, “哪头牛爱吃什么料,哪头牛什么脾气,俺现在还记得一清二楚。”也就是从那时起,当起牛倌的他和黄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生产工具等都分到了每家每户,孟令军家分到了一头母牛。凭着多年的饲养经验,他把牛照料得膘肥体壮。母牛除了干农活,每年还生下一头小牛崽儿,八九个月养大后能卖几百元。靠着这头牛,孟令军一家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盖了新房,此后还添置了电视机、缝纫机、拖拉机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农民耕地、播种用上拖拉机,收割用上联合收割机,运输用上三轮车。老黄牛一年四季没活干,比人还轻闲。孟令军看到曾经“比人还金贵”的黄牛逐渐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便动起了脑筋。2000年,他拿出全家多年的积蓄,买了10头牛犊,开始规模养牛。他认真学习科学饲养、牛病防疫等方面的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现在,在他的带动下,周围很多村民也养起了黄牛,并成立了肉牛养殖合作社,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
  如今,孟令军家里用上了冰箱、电脑,安装了空调,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感慨地说: “俺和新中国同龄,60年来农村生活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任相国 王砚才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牛倌的“牛情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