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个偏僻落后的远郊穷村,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胜北农民念活“蔬菜经”

  虽然正值隆冬季节,但在德城区黄河涯镇胜北蔬菜批发市场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辆辆来自各地的运菜货车川流不息,刚刚卖掉大棚蔬菜的菜农个个笑逐颜开,兴奋地数着手中的钞票。从过去一个偏僻落后的远郊穷村,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10年时间里,胜北村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要想富,先选一条致富路”


  李英堂是胜北村种植大棚蔬菜的第一人。1998年,他听说平原县王杲铺等地的农民种植大棚蔬菜赚了钱,便动起了种大棚的心思。可是,由于规模小,缺少管理经验,他一下子赔了4000多元。种大棚蔬菜真的就这么难?李英堂经过深思熟虑,决心到寿光去打工,学习先进的大棚种植技术。2004年,李英堂学成归来,投资4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冬暖式日光大棚。回忆起当年的状况,他说:“那是俺最难的时候了,能省的都省了,能借的钱都借了,一家人把全部希望都押在了大棚上!”春节前夕,李英堂种植的大棚黄瓜上市了。由于黄瓜的品相和口感好,李英堂不仅当年收回了成本,还纯赚了1万多元。在李英堂的带动和帮助下,谢金国、王世章和李玉清等几户农民也建起了蔬菜大棚,并实现了当年盈利。“要致富,先要选对一条路!种菜这条路,咱农民学得会,用得上,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好路子!”回首当年的创业,村民们感慨地说。


“发展快,还得有个协会带”


  近年来,随着蔬菜大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开始凸现。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不少菜农为了找销路卖得快,你卖一块,我卖八毛,他卖七毛五……李英堂意识到,这样的无序竞争对每个农户乃至产业发展都不是好事。在他的倡议下,村里成立了蔬菜协会,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协会章程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定期邀请专家举办技术讲座,为农户种植黄瓜进行配套服务。
  蔬菜协会的建立,让胜北村的菜农们有了主心骨。菜农王世宏说:“自从有了这蔬菜协会,俺们种植大棚蔬菜省心多了。有啥不明白的事,协会就派技术员到棚里来进行指导,农资也是通过协会统一购买,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也有保证。”


“要致富,离不开咱的好支部”


  胜北村的蔬菜大棚集中在村子的南部,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修通柏油路,一遇到雨雪天气,菜农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蔬菜烂在地里运不出去,行路难成了菜农们心病。“这是一条咱村群众的致富路,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一定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路修好!”村党支部书记王乃琴说。2007年春天,村两委经过多方协调筹措资金,历时半个多月,终于将柏油路铺到了菜农的大棚前。路修好后,村里又趁热打铁,投资10多万元在大棚边上建起了一个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过去种菜愁销路,如今销菜挑买家。“今年,俺种的大棚黄瓜、豆角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的经销商都来俺这里拉货,足不出户就能卖出个好价钱!”菜农李玉朋高兴地说。在胜北村蔬菜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周边的岳高铺、小史、孙庄、胜南等村庄的农民也种起了大棚蔬菜。
  □孔凡选 杨洪磊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胜北农民念活“蔬菜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今日农村】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